20世紀80~90年代,吉林等省將密集烤房進一步完善和發展:(1)成功地將蜂窩煤灶嫁接到半堆積烤房上,顯著地增質增效節能,操作更加簡便,大幅度減輕了勞動強度;(2)吉林在裝煙室中間增加掛煙梁,改成兩路;(3)用地面斜坡代替分風板;(4)開始探討烘烤的半自動化控制;(5)在烘烤工藝上,應用了以低溫變黃為核心的三段式烘烤工藝,強調延長了變黃期、41℃~42℃、54℃的烘烤時間,促進煙葉內含物的充分轉化,形成豐富的香氣前體物,促進香氣物的合成。另外,貴州省、云南省這些年來也一直在進行密集烤房的研究。直到1998年,云南省煙草、農機部門還堅持在做密集烤房試驗,可烤6~7畝,但成本高,超過2萬元,而且結果不太理想。
國際上,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美國和日本等國開始在生產上應用密集式烘烤設備,研制出不同形式的煙葉夾掛設備,美國*早使用的是梳式煙夾,70年代中期,日本三州株式會社又設計出彈簧桿式煙夾。隨后我國也開始引進國外烘烤設備,借鑒了許多設計原理。90年代韓國在此基礎上又對彈簧桿式煙夾進行了改造,但由于以鋼筋鋁板結構為主,價格昂貴、能耗太大,只在一些科技示范園中使用,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