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伯得富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聯系人:方經理
先生 (方經理) |
電 話:0592-2036605 |
手 機:18649660553  |
 |
|
 |
|
廈門哪里有鑒定布幣古錢幣*威機構公司 |
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于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
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
銎,原始而厚重,后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于鑄造和攜帶。
布幣,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并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镈”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
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 空首布、 平首布兩大類。
春秋戰國之際,我國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奴隸制逐漸轉變為封建制。社會制度的進步,商業城市的興起
,商品交換的擴大與頻繁,必然進一步推動貨幣的流通與貨幣制度的發展。及至戰國中期,金屬制品及鑄造技術
得到迅速發展與普及,銅制鑄幣業出現長足發展局面。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國古代貨幣經濟確立起來。
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后,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
有的認為布即錢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時洪遵 《泉志》 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
布為錢幣的始于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于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
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
布幣,反映了我國錢幣文化豐富多彩,是我國貨幣史星光燦爛的一章。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流行,又因各國政權
不一,布幣各有不同,距今歷史久遠,現存量極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王莽時期(公元8年-公元23年)復古
,曾鑄造過一批布幣,工整漂亮,因其像人穿的褲子,故又被稱為“褲幣”,但同樣也是很少能見到了。
從農業工具演化而來的貨幣,到了戰國時就形成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幣錢。 "布幣"乍一聽去,好象是由布
料制作而成的,但其實它也是一種金屬貨幣。古代有一種農具叫做镈,布幣的形狀就很象镈,由于"镈"、"布"同
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很象镈的錢幣叫做"布幣"了。
我們都知道,位于黃河中游的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晉國主要流行貨幣為布幣,這里特指空首布,布幣的造型很
像個人,所以它的上部叫做首,兩側叫肩,下方叫足。早期的空首布首部是中空,留有泥質的范芯,這是鑄造時
所留下的,后期逐漸由平首布所代替。公元前376年,魏、韓、趙“三家分晉”,為了方便攜帶與使用,平首布衍
生出尖足布、方足布、橋足布等分式,對重量和大小進行了改進,布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