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制官鑄銀幣(包括銅幣)取代傳統方孔錢成為流通主幣,到光緒末期及至宣統、民國早中期,市面相繼出
現了若干種非官方正式發行或者試鑄的銀幣,這種非官方鑄制的銀、銅幣,即稱作“臆造幣”,換言之。所謂“
臆造幣”乃與一般錢幣偽品或仿制品不同,即它并沒有偽仿制參照的官幣對象。乾隆時期為西藏班禪鑄造的銀幣
,錢幣充滿藏區文化色彩。錢幣正面是班禪半身像,背面為皇冠圖案和梵文。由于此錢鑄時短,加之流通地域有
限,所以它的存世量非常稀少,成為藏幣中的珍稀品種。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是1911年鑄造出來的清政府的統一幣制,其實在1903年大清銀幣就開始鑄造,只是因為各種原
因才到宣統三年才鑄造出來了全國統一的銀幣。大清銀幣是當時天津造幣總廠鑄,是中國近代機制幣中的十大名
譽品之一。計有六、七種版式。錢幣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而且存世量極為稀少,具有無法估量的收藏與歷
史價值。清銀幣的設計鑄造經歷了重重波折,期間設計了許多大清銀幣的版別,并發行了少量樣幣,*后鑄造出
來流通的是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除了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外,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種類還有
“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等數種版別,只是這些用于“比稿”的版別*終并未成為*終版的國
幣,只是發行了少量的樣幣。因此,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等的存世量很
少,特別是“短須龍”*少。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
,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于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
甚少,后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于十三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
二分,幣面鐫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后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
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
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
于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后世罕見,時市面流通
的銀幣主要是洋錢。
光緒元寶雙龍壽字幣-----------------成交價RMB 864,000--------------成交日期:2018-06-27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雙龍壽字幣--------成交價RMB 1,320,000-----------成交日期:2018-05-31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雙龍壽字幣--------成交價RMB 2,577,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