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梅瓶是傳統名瓷,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青花瓷器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青花加彩時期、青白釉青花時期和至正型青花時期。青花瓷標本少,特別是帶有紀年銘的實物標本更少。古代瓷器市場以大件青花瓷最為名貴。歷代瓷器以小件為精,古代青花瓷以越大越精為準。
此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唇口外撇,短頸,豐肩,鼓腹至下漸收,至底微外撇,淺圈足。器型飽滿豐潤,古樸壯碩,此梅瓶通體以青花描繪紋飾,自上而下層次分明。 此梅瓶高32厘米,底部直徑為10厘米,而口徑僅為4.5厘米。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圈足,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肩腹部繪以“蕭何月下追韓信”經典歷史人物故事,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藏品出手流程:
1.實物帶來公司鑒定(可郵寄)確保藏品真假是否符合公司的征集要求
2.如果藏品是真的而且符合公司征集要求,我們將會給你推薦符合你藏品出手的相對應平臺
3.達成合作,簽訂委托服務合同藏品會保留在公司或者由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