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著名傳統(tǒng)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往往將青、綠、藍三種顏色,一統(tǒng)稱為“青色”,例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稱:“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劉子芬《竹園陶說》中也說:“青色一種,常與藍色相混。雨過天晴,鈞窯、元窯之青,皆近藍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為純青耳。天色本藍,有時為青。
青釉瓷器是我國使用最早,延用時間最久,分布最廣的一個釉種,它的發(fā)明是與我國瓷土礦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鐵礦的現(xiàn)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審美情趣。青色與碧玉相若,認為穩(wěn)重而高雅。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時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窯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龍泉窯系青瓷;耀州窯、臨汝窯、鈞窯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來的景德鎮(zhèn)青釉瓷器,是青釉瓷器發(fā)展的幾個重要階段,所謂的宋代“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除定窯外均屬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決定于著色氧化物的含鐵量與燒成氣氛,青釉含鐵量一般在1—3%左右,過高會變成黑釉,低了就能燒成白瓷。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釉色青綠;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釉色泛黃。因而陶瓷界所謂的青釉瓷器是相對而言的,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所說:“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年希堯和唐英(公元1682至1756年)任督陶官期間,奉雍正之命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研發(fā)工作,期間大量的單色釉和琺瑯彩應運而生。而許多新的釉色,很可能就是在歷任御窯督陶官中的翹楚,唐英的督導之下誕生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唐英任職宮中內務府員外郎,1726年派赴景德鎮(zhèn),起初助年希堯協(xié)理窯務,但不久即全面接管御窯廠,1756年在任上去世。唐英自身是見識淵博的陶瓷學者,且文學造詣極高。他的傳世之作,為研究景德鎮(zhèn)制瓷史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史料。1735年,唐氏撰成《陶成記事碑記》,文中列舉了約五十七類器物和近四十種釉料。當中更提到一批從宋瓷汲取靈感的釉料,這些正是唐英的揚名之作
瓷器釉色名。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chuàng),宋官窯和以后的景德鎮(zhèn)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色調之一。屬石灰堿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概述圖為清代典型的粉青釉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