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寶制錢,于康熙元年始鑄,因當時經濟發展迅速,錢幣鑄造精美,大多文字、形制規整。雖然鑄行長達六十一年,但是品種較順治通寶簡單,一種是是類似"順治四式"的滿文錢。為工戶二部制作,背滿文"寶泉"、"寶源",另外一種就是沿襲"順治式五"的滿漢文制錢
康熙鑄錢背面記地大多以省級為名,“寶福”局康熙通寶在康熙六年(1667年)就已經鑄行,為何在有了福建省局鑄錢后,又加鑄了漳州府局制錢,這與300多年前清收復臺灣不無關系。
漳州地方學者認為,寶漳局康熙通寶鑄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停鑄,而清統一臺灣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者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作為清收復臺灣的前沿陣地,在當時的閩南重鎮漳州鑄行錢幣,其軍事目的十分明顯。
一、特點
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
康熙元年(1662年)清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錢,并規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制皆如此例。
縱觀康熙一朝,在全國共開設鑄錢局二十四處。由于受當時冶鑄工本和錢幣私鑄等問題的影響,每一文康熙錢曾分別重一錢四分、一錢、七分,這樣一來便產生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大、中、小三種不同重量的“康熙通寶”錢。
康熙錢的背文除工部、戶部所設的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均為滿文外,其它外地各錢局鼓鑄的通寶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字紀地。
康熙通寶還有俗稱的羅漢錢,相傳是年羹堯熔黃金羅漢所鑄,色澤呈金黃色,康熙的熙字較通俗寫法少一豎。其中有背大清及龍鳳紋飾的宮錢,為收藏家所鐘愛。
另有福建寶福局于康熙60大壽時起鑄有背穿干支的賀壽錢,每年一品,直至1722年康熙帝晏駕,一共十年,共得十品,存世罕見。另有雕母,樣錢流世。 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尤其清朝時期票號的發達,以至于山西民間流傳至今仍有大量清朝古錢。
據傳還有清朝山西曾有許多鑄錢工匠在京城錢局工作,由于種種原因帶回到山西大批漂亮的錢幣。而那些漂亮的錢幣是當時的樣幣或母錢等,現在以都是至為珍稀的品種。通過20多年的民間發掘,確實山西民間所發現清朝的珍稀幣種遠較其他省份數量龐大。
圣祖康熙年間鑄,面文楷書直讀,背記局,分“滿文”“滿漢文”二種,滿文錢仿順治四式。背寶泉、寶源二局,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同福臨東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