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收藏熱,讓“鑒寶”幾乎成了一件街談巷議的風雅事。在各類影視作品中,“鑒寶專家”更是神乎其技,神秘難測。專注書畫鑒定近三十年,在安徽省鑒定站業務部主任、副研究館員張耕看來,鑒定是一門學問,看似神奇的鑒定過程背后是鑒定者對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對藝術規律的科學把握。大多數時候,鑒定不是“一眼辨真偽,一口斷乾坤”。
3月的一個上午,春風和煦,陽光正暖。在安慶路附近的安徽省鑒定站,一場鑒定正在進行中,送鑒的有一件清末進士王樹中書法作品。卷軸展開,紙色自然老舊,沒有“作色”的刷痕和生硬。張耕卻不動聲色,反復檢視,半天沒說話。半晌,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他開口:“這幅字有問題”。
在張耕看來,這幅字有很多地方“不好”。雖然一看就是“老物件”,但很多名家作品在同時代就有仿冒,老舊不足以判定它的“身份”。“這幅作品在整體面貌和很多細節上與王樹中的書風及身份違和。王樹中進士出身,明清進士習書多從館閣體入手,皆崇尚帖學,標榜‘二王’、‘蘇米’,書法筆意俊俏優美。這付聯字字用心而筆意不連,工整有余卻氣韻全無,書體面貌同王樹中大相庭徑!
“款書亦極呆板,下鈐兩方朱文印,印泥呈色灰暗,印文鐫刻稚嫩,同習見的王樹中用印不合!睆埜榻B,王樹中由進士官至知府,在清代是高官,生活較富裕,不會用這種劣質印泥 “款下連用兩方朱文印,這也有違書畫家的用印習慣!
鑒定專家從來不會輕易的否定一件藝術品,一定要有多方面證據佐證,把所有已知信息綜合起來反復推敲、比較、討論!
很多影視作品中,鑒定是一門神奇的技藝!斑@門學問很綜合,文史哲、藝術融合在一起,通過一人一次鑒定表現出來,看起來的確挺神奇的。”在張耕看來,很多鑒寶綜藝節目把的鑒定“快餐化”,確實讓社會公眾走近,普及了文博知識。但鑒定是一門學科,需要長期的積累,更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形成科學的方法!拌b定過程永遠是學習的過程,每一次鑒定都是在提升和突破自己。
出身書香世家,張耕是清代名臣、“六尺巷”故事主角張英的十二世孫。家學淵源加上近三十年的求索,張耕對書畫鑒定有著深刻的理解!艾F代科技發展讓造假越來越逼真,但再高的科技手段都脫離不了模仿,而藝術家的創作往往自然流露作者因情緒使然的趣味。如何模仿作者的情感、趣味?”在他看來,藝術創作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即使作者自己也難以再一次重復自己。而且每一位作者的作品所流露出的獨特精神氣質,這里的精、氣、神是贗品永遠復制不了的,這反應的是個人風格的問題!敖裉斓臅遗R帖可以臨的神似,但你對筆法的認知及運行的節律與古人是不一樣的。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