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古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因時代變遷及地域差異所形成的特點。古琴樂曲大多都蘊藏著極其富有魅力的音樂情感,有著獨特的民族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在演繹作品時,演奏樂曲完整流暢,左右手技巧也非常準確規范,但是聽起來就是覺得空洞乏味,毫無音樂感染力和表現力,缺乏音樂美感和情感內涵。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對作品深刻細致的分析和理解,沒有深入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地域風格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沒有充分投入到樂曲當中。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正確指導學生分析理解作品,細致分析每一樂句、每一樂段及整首樂曲的不同情感表達。主要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古琴樂曲的時代性。
古曲《陽光三疊》是源于唐詩,“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樂曲寄情于景,格調細膩高雅,音色古樸典雅,旋律抒情如歌,演奏時節奏上要松緊有致,不可過快過緊,力求做到形散神不散,體現樂曲久遠的時代感和古代文人的氣息。在演奏時把握音樂的傷感之情,情中有景,情景水乳交融。悠長緩慢的旋律使人聯想起古人緩緩而行的離別情景和主客間依依惜別的不舍之情,令人惆悵滿懷,有身臨其境之感。
古琴樂曲的地域性。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方言形成了不同地區濃郁的音樂風格,在演奏前要準確把握各地區的音樂風格。南派古琴發音細膩甜美,北派古琴發音剛勁有力。例如古琴名曲《楚歌》。楚漢相爭漢軍圍楚軍于垓下,劉邦采用張良之計,在楚營四周唱起楚地民歌,楚兵聞鄉音而軍心渙散。此曲矮小精練,頗具楚聲特色。
古琴樂曲的民族音律性。
我國各地的民間音樂都有著獨特的音律性,很多古琴作品都吸收了當地濃郁的藝術風格。如《瀟湘水云》,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臨安失守,官場腐敗黑暗,朝廷偏安江南。作者郭楚望感慨時勢飄零,滿懷憤國憂世之情,卻只能觀瀟湘二水水起云涌,遙思故國,"每欲望九嶷,為瀟湘水云所蔽",于是作《瀟湘水云》以記。當時正逢金兵入侵宋,郭楚望移居湘中寧遠九嶷山下。郭楚望先生於瀟湘之上泛舟而游,瀟水澆山,遠遠眺望,觀賞云水奔騰。但此時山被云水遮蔽,不見天日,正如當時的時勢,因此先生心中悲痛,如九嶷云縈,遂譜《瀟湘水云》,以曲抒郁。
古琴樂曲的人物性。
在古琴曲中有一部分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這些形象都具有明顯的人物個性和復雜的內心情感。如《胡笳十八拍》,據傳為蔡文姬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所擄,流落塞外,后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后,與匈奴修好,派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