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臨沂分公司
聯系人:葛老師
先生 (網推主管) |
電 話:0539-8164188 |
手 機:15589107856  |
 |
|
 |
|
2020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備考:古人的廟號、謚號與年號 |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稱號,如廟號、年號、謚號等。
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謚號是后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謚號,而杰出的商王還有廟號,祭名是中國*一信奉鬼神的朝代商朝的特色稱號,以后的朝代皆無。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后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謚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商朝的末代國王,祭名為帝辛,謚號是周人給加的,商紂王,本名為授,沒有廟號。周朝時期,周王和各諸侯國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謚號,但都不建廟號。謚號是國君去世后,臣子們給他加上的評價其作為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武昭穆,都是好的謚號,對于行為不當的,則謚號也就不會很好了,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周朝時期,百家爭鳴,聯邦制,沒有專制集權,因此,臣子給國王做評價的謚號,都很準確、客觀,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明清時期,皇帝以年號行,不以廟號、謚號行,因此,人們一般稱其皇帝為康熙帝、道光帝,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