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文化墻特色
蘇氏山水傾心打造的觀音文化墻栩栩如生,這些觀音都取自民間信奉的“三十三觀音”,如楊柳觀音、水月觀音、千手觀音、送子觀音……每個觀音的造型都經過蘇氏山水創作團隊仔細考證,精心創作。蘇氏山水創作團隊為此翻閱過無數佛教典籍,參考觀音題材的書籍畫刊,考察全國各地佛教石窟造像和格局,由此創作出來的觀音塑像儀態萬方,氣度不凡,有的結跏趺坐,有的屈膝斜倚,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安詳而立,都形象生動,各富特色。觀音的眉目之間充滿著慈悲,給人安詳,令人感染。
觀音的衣服和飾品都非常華美,雖然體量巨大,但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茍,如衣服的褶皺和手掌的紋路都交待得清晰合理,頭飾仿佛真金打造。如是種種,不一而足。眾多觀音有機串聯,形態萬千,金碧輝煌,令人嘆為觀止,向游客具象地傳遞觀音文化內涵。這些雕塑都采用GRC材料制作,在工廠制作完成后,將其切割后運送到施工現場進行組合安裝。
客天下觀音文化墻佛雕,則設色濃艷華美,形體雍容華貴。觀音菩薩共有三十三種法像。姿勢分坐立兩種,以立式居多,因為佛教有身份講究,菩薩是佛陀的協侍,只能站在佛的身邊。但是普通百姓對尊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兼具送子功能的觀世音,有崇拜情節,因而將其提高到了佛陀的地位,為其塑造了許多的坐像。
鳳冠霞帔,衣裳寬松,瓔珞珠玉,環佩叮當,裙帶飄飄,是觀音的標配裝束。一手持凈瓶,另一手或做蘭花指,或施無畏印,表示其慈航普度,甘霖遍施,廣灑恩惠于人間,是觀音的標配動作。外加她嫻靜、從容、淡遠、溫柔和慈愛的萬方儀態。共同促進了民眾對觀音的審美愉悅,而非僅僅只有宗教情緒的信仰。
觀音的神性越是被淡化,她的親和力和人性化越是被加強。譬如,水月觀音。觀音呈水中月形狀,上身披荷葉形短衫,下穿裙衩,袒胸,左腳下垂,置于蓮花座上,右腳蹺于座上,雙眼半開向下凝視,左右手相搭,隨意放在膝蓋上,像是在輕拍節奏。其神態悠閑自在,既沒有冥思遐想之態,也沒有憂愁憐憫之情。
這樣一面猶如鴻篇巨作的觀音文化墻在蘇氏山水團隊的精心打造完成之后呈現出非凡的效果,近觀莊嚴肅穆,遠觀大氣磅礴。姿態萬千的各色觀音傳遞著不同的寓意,如不空絹索觀音身前雙手取吉祥印,意為“普度眾生,吉祥如意”;觀音的白蓮花手意為“成就種種功德”;觀音的金剛杵手意為“摧伏一切怨念”;觀音手上的絹索意為“搭救眾生從不落空令得安穩”;觀音手持寶箭意為“令眾生早結善緣”;觀音的千手千眼象征著“法力無邊”;觀音手中的凈瓶用來“遍灑甘露普度眾生”。走過長長的觀音墻,不同的觀音雕塑展現出不同的內涵,傳遞著不同的信仰,不管是游人還是信徒觀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