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的特征
1、造型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2、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
20、明代青花瓷瓷資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
4、永樂、宣德的里子很規矩,俗稱“凈里”,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兩層的銜接痕跡。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后,到嘉靖、隆慶、萬歷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
5、明代所有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痕跡的現象。
6、釉面*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瓷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余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于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7、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 怒發前沖,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后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后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多不書款;永樂以后,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在民窯器上有圖記款,吉祥語款,私家人名款?钭侄嘁郧嗷ù蓵鴮,兼有暗刻,凸印,朱書等。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歷有篆書外,其余多為楷書款,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為主,亦有極少數為單行橫款、環形款、豎款。一般格式為“大明××年制”,隆慶時期多為“大明隆慶年造”,書寫位置,一般寫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瓷瓷書寫的款字、色調都較深沉、無飄浮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