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粉彩有一個獨有的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由于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這一特點乾隆時首先出現后,一直延用到晚清。乾隆官窯粉彩的紋飾一般是"大內"送來的圖樣,主題紋飾按不同時節都有嚴格規定。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說是集多種陶瓷工藝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清乾隆官窯粉彩瓷器傳世品不是很多。它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工藝,進一步發展本朝瓷器,從而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乾隆時記事檔中記載了許多乾隆時景德鎮御廠為宮廷制瓷的史實,也反映出皇帝直接關注制瓷的情況。乾隆帝對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體、花紋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畫樣或木樣,審查后才能正式燒制。器物的款識或有或無,寫什么樣的款識以及配合紋飾的詩句等都須經過乾隆皇帝的批準。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還要賠補等情況,在檔案中也有詳細記載。當時的督窯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宮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華的基礎上,還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藝技法,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