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國人發明的,其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最早的原始瓷器-瓷器,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志中,距今約4000多年的歷史。
真正瓷器的出現,是在東漢時期,首先是在浙江紹興上浦小仙壇發現的東漢晚期陶瓷窯址和青瓷殘片,其瓷片質地細膩,釉面有光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已擺脫了原始青瓷的粗糙原始性,已經初步符合了現代瓷器的標準。
中國陶瓷歷經長期的發展和創新,在不同時期,都會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在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后,在陶瓷的發展中,也會出現一些創新,比如,87年法門寺地宮*一次出土唐代的“密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窯”官、汝、定、均、哥,元代的青花等等,都是一個時代陶瓷鼎盛時期的代表。
到了清代中期,隨著社會的穩定,社會經濟及科技的發展,反應在陶瓷的發展上,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這個時期的陶瓷發展又有了很好的機遇。
琺瑯彩是康熙時期創燒的名貴釉上彩瓷品種之一。琺瑯彩瓷器是由銅胎景泰藍演變而來,因其將銅胎畫琺瑯彩料畫置于瓷胎之上,故稱為“瓷胎畫琺瑯”,又名“琺瑯彩瓷”,以別“銅胎畫琺瑯”。因畫琺瑯彩料昂貴,燒紙數量有限,又因琺瑯彩瓷專為清宮皇帝及宮中之用,故彌足珍貴。它的生產歷史很短,延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