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盈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聯系人:王瑤佳
女士 (業務經理) |
電 話:021-31020654 |
手 機:18621193178 |
 |
|
 |
|
八大山人作品價格 |
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于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于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
其畫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樸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后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于書法,擅長行書、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朱耷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朱耷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
明亡以后,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后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
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歸南昌,回到青云譜(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模,并在這里過著“一衲無余”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他想把這里造成一塊世外桃源,以求達到他向來“欲覓一個自在場頭”的愿望。但這個“自在場頭”畢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統治之下,“門外不必來車馬”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有清朝權貴來此騷擾,他常浪跡他方。
《孔雀竹石圖》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樸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
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譜,并在這里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后又隱避在南昌附近的北蘭寺、開元觀等處,并常賣畫度日。后來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孤寂貧寒地度過了晚年。
葉丹居章江有《過八大山人》一詩云:“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并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并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
《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游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等,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