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依據
傳統實驗室安全管理如同老式掛鐘,齒輪咬合處總會隨時間產生間隙。為進一步規范學校實驗室建設與適用,從源頭管控實驗室和實驗項目安全風險,確保教學科研活動安全有序開展,分級分類體系構建如同繪制實驗室的"安全圖譜",切實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和師生生命安全,同時為加強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精細化管理,提高實驗室安全風險防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盛元廣通高校實驗室安全數智化分級分類管理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三化”風險分級:項目清單化、清單定量化、定量智能化。
危險化學品管理現狀分析
人員素質與安全意識:不分師生對危化品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安全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實驗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不足,難以有效應對危化品管理中的復雜問題。
應急與環境風險:高校實驗室的應急設施設備不完善,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危化品廢棄物分類收集和暫存不規范,處置不及時,隨著交叉學科的增多,危化品的使用環境更加復雜。
傳統管理模式痛點:高校危化品管理仍以傳統的人力防范為主紙質臺賬管理效率低,數據分散,信息化技術應用不足,難以實現采購、存儲、使用、廢棄各環節全流程的精細化管理,校內各部門之間共享機制不完善,信息傳遞不及時。
分級依據:
學科屬性:根據高校教學與科研的特點,高校實驗室可劃分為化學類、生物類、輻射類、機電類、其他類等類別。同一間實驗室涉及危險源種類較多的,可依據等級*高的危險源來判定其類別。
風險等級:根據實驗室涉及的危險源(化學品、生物材料、輻射、高溫高壓設備等)、實驗類型(教學/科研)、事故潛在危害程度等,實驗室安全等級可分為Ⅰ、Ⅱ、Ⅲ、Ⅳ級(或紅、橙、黃、藍級),分別對應重大風險、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等級的實驗室。對于同一類別的危險源,系統按照“就高”原則,確定為該類別危險源的安全風險等級。
綜合各類別危險源的安全風險等級,系統同樣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