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北洪泰拳格斗館
聯(lián)系人:周先生
先生 (職員) |
電 話:0755-22225152 |
手 機: |
 |
|
 |
|
深圳北洪泰拳格斗館為您介紹古泰拳的訓練方法 |
北洪泰拳格斗館是深圳首l家會所級的拳館,擁有近5年拳館歷史,是一家開展較早純泰拳健身的拳館。
雖然泰拳這項拳術(shù)如今已加入健身理念,漸漸被大多數(shù)人熟知,并走入我們的生活,從而淡忘掉練習泰拳這項拳術(shù)是十分艱苦,血腥并且殘酷。但在泰拳還是被蒙上一片神秘色彩的時候,那些拳手們是如何練習泰拳的呢,我們以下會為您介紹。
古代泰拳師的訓練方法,尤具特色,各派師傅授徒,俱以循序漸進方式為原則,無所謂捷經(jīng),強圖急功近利,不但難有成就,反而有害。一般名師傳技,視培養(yǎng)體質(zhì)及自衛(wèi)本能為首要,師傅若認為弟子因資質(zhì)所限,筋骨差劣,屢練無功,技術(shù)欠佳,則絕其學習和修煉機會,可見古泰拳師傅,門楣觀念甚深,對弟子功夫造詣的要求極嚴格。
練功方法,可分為練體魄和練武兩大類。鍛煉體魄是練拳之基本功夫,古泰拳鍛煉體魄的手段純粹是日常的勞動。有四項日常勞動是必須天天堅持做的。(1)往日;(2)擔水;(3)舂米;(4)劈柴。
(1)望日:古代練功法之首項曰“望日”。關(guān)于此術(shù)的意義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眺望朝陽,一可以鍛煉眼睛加強目力。其理論是拳師既能陽光刺激而不眨目或昏眩,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另一說則謂望日為拳師風記,凡習武必須早起練跑,因早晨空氣清新,是運動最適當時間。昔之拳術(shù)教師命徒練跑,與現(xiàn)在不同,不要求作長跑。
可能是前人還未明了長跑的益處。練拳者跑步,須擇田野崎嶇路徑,以強化腿部各處筋腱肌肉,并需在草地臥下翻覆滾轉(zhuǎn),讓身體皮膚與草木砂石磨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強韌,可抵御打擊。同時練者可習慣臥地活動,在臨陣跌倒時能應戰(zhàn)。
(2)擔水:前人運水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以竹匣裝盛最普通。另有一種傳統(tǒng)方法,是用竹竿,竹節(jié)長而皮薄,制成竹簡,長1.5~3米,貫通中間竹壁,即形成柱體形盛水器。練武人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于腰間方式,徒步運送。由于行程長遠,以此法練功不但可以增強肩膊膂力,更因腰肋長期用頭勁低壓重物,久而堅強異常,在打擂時對抗敵人攻踢,裨益極大。
(3)舂米:此練功方法,可壯腕力及強化整個上體肌肉。舂杵是堅木造成,重約6磅,長1~1.5米,頭尾粗而中間一段較細,謂之頸,便利手執(zhí),其健身功效與啞鈴或槌棒無異。舂碓又名舀,形如石盆。
動作時須精力集中,杵須擊向樁碓中央,熟練后可在杵下?lián)魰r松手,俟其反彈時復握之。如是一放一收活動,可養(yǎng)成節(jié)奏,雙手更可輪流練習,手部握力久而增強。
還可同時有二三至四人齊練,使杵時須合節(jié)奏,此起彼落,相輟不絕。手力不足,錯失節(jié)拍,則樁杵互撞,勞而無功。
(4)劈柴:古人以木生火,入山伐木取薪為常事。長柄斧是伐木的主要工具,伐斷后運回居處,這項勞動對于手掌、肩膀、背脊肌肉的發(fā)達特別有助,拳師常練之,功效尤佳。
門徒正式習拳術(shù),先學握拳及站樁,后習各式基本拳法,隨即要練習各種武功,其中最重要的有六項:即布功,打檸檬、粉試、早浴、踢香蕉樹、拖橋。
(5)布功:其方法是將浴布(泰族男女各慣用的)褶成條狀,披于頸上,布尾纏裹拳頭,雙手握緊,左手高擎于眉心前方,約24~36厘米,另一手側(cè)提于頷側(cè),兩肘懸空,距肋部12~16厘米,是以為“式”,實同拳樁無別。行動時向前邁步,或左或右,式須不變,即進左足時左拳為鋒,右進時右拳為鋒。
此功練好,拳師在角斗時自然無時不以拳樁向敵,以肩臂掩護身體,拳頭因慣受浴布牽引,堅定不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