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頭野鴨的飼養新技術介紹如下:
一、營造適宜的野生環境。建造野鴨場舍,必須符合野鴨的野生習性,應一半搭休息室,一半作露天活動場地,活動場地應是池塘或人工水池,活動場上可以栽些樹木、草叢,在池塘中培植些藻類,營造一個適宜的野生環境,如果采用放養結合的飼養方法,飼養場必須選在河道、湖泊旁等水域開闊地草木茂盛的地方。同時要建造圍網和天網。網高距水面或地面2米左右,周圍加圍網,深及水底,與天網成一個封閉體,以防野鴨飛走,天網與圍網孔眼3×3厘米,用尼龍網或繩網均可,每100只野鴨飼養面積:1~30日齡,舍面積5~7平方米,運動場10平方米,水場面積10平方米;31~70日齡,舍面積10~15平方米,運動場20平方米,水場15平方米;70日齡以上,舍面積15~20平方米,水場面積15平方米。
二、滿足野生食性要求。綠頭野鴨營養要求與家鴨基本相同,在一般情況下,雛野鴨開食時,須在飼料中加入少量魚粉,。幾天后可飼喂配合飼料,同時加入適量的青綠飼料、海帶和小魚蝦、蚌肉、田螺肉、亞蚓等鮮活動物,飼喂一個月后,要將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降到10%,適當減少、魚粉、蛋餅的比例,逐漸增加粗飼料,比例可達20%,同時每天喂足100克萊葉、青草、海帶粉等青綠飼料,促使野鴨生長骨架,推遲發育,兩個月后,須減少精飼料,將蛋白質飼料和海帶提高到18%,并繼續增加青飼料。
三、野鴨馴化管理。(一)精心飼養雛鴨(1~30日齡):①控溫,1-3日齡27~29℃,4-6日齡25~26℃,7-10日齡24~25℃,11-20日齡17陽19℃,平地育雛,地面上應鋪松軟稻草,并分隔小欄,每欄2平方米左右,各欄安裝保溫電燈一個,7日內每小欄雛鴨50~70只。由于雛鴨有睡堆習性,因此要有人日夜值班,每隔l小時用手輕輕撥弄趕堆一次,防止打堆壓心悶死。一周后調整密度。②開食,先飲水后喂料,飲水中加入適量復合維生素B劑。要有充足的飲水,要備足清潔水,千萬不能斷水,飼喂次數一般10天內每天7次。10天后每天4-5次。
(二)馴化管理成鴨。50天后開始學飛,需嚴格防逃。要安排水盆,提供活動場地和野性棲息物,60~70日齡,要防止野鴨吵棚。防止鴨由于體內脂肪增加和生理變化,野性發作,激發飛翔。這時,鴨群表現騷動不安,采食銳減,體重下降,須限制飼喂,增加粗飼料比重,飼養員要穿素色衣服,忌穿花鮮衣服。同時,要嚴禁外人進入鴨舍驚擾群鴨,馴化半個月后,均會轉入正常。
(三)育好種鴨。70日齡后按1:4~6選留好公母鴨。公鴨應選擇綠頭野鴨特征明顯,體型較好,生長發育良好,雄性特征明顯,體格健壯,行動活潑,反應敏捷的公鴨作種。母鴨應選頭稍小、嘴長頸細、眼大凸出而有神,顯得光亮機靈;鴨背要寬、胸部闊深、體軀深、長;羽毛緊密細致,富有彈性;手提鴨,若兩腳向下伸出但不動彈,各趾張開;趾骨間距寬,可容納3~4指;體型結構勻稱,皮膚柔軟,富有彈性,皮下脂肪少;產蛋期泄殖腔大,呈半開狀態為種母鴨。飼料可選用蛋鴨或蛋種鴨全價飼料,同時注意飼料中鈣、磷比例,要飼喂田螺和在飼料中添加6~8%的海帶精粉。產蛋高峰期喂料次數要增加,以利達到高產穩產。在產蛋期,可在地上人工造些淺窩,墊些松軟稻草利于母鴨產蛋。
四、防治疾病。野鴨防治疾病,與家鴨基本相同。欄舍消毒可用生石灰,強力消毒靈每周消毒一次。野鴨苗一周齡時,飲水量可用板蘭根沖劑添入以防雛鴨感冒和鴨病毒性肝炎,3周齡時,要用鴨瘟疫苗進行預防鴨瘟。還要經常做到留心觀察鴨群動態,發現病鴨時,應及時隔離,切不可將病鴨與健康鴨混養,否則,將會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