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西部資信股份有限公司
聯系人:劉
女士 (經理) |
電 話:17392945937 |
手 機:17392945937  |
 |
|
 |
|
正視信用修復讓企業走出你不知道的誤區 |
作為一項探索建立的新制度,信用修復涵蓋市場主體、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信用信息管理部門等參與主體,各參與主體特別是市場主體普遍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有必要對這些誤區進行剖析和澄清,以正視聽。
誤區一:信用修復就是簡單的“洗白記錄”
信用修復并不是簡單將不良信息記錄從信用信息檔案中刪除或“洗白”,符合信用修復條件的信息記錄只是從信用網站撤下,縮短公示時限,不再對外公示,但后臺數據仍會在一定期限內予以保存。也就是說,信用修復修復的是信息查詢期限或公開期限,并不會因此改變信息的保存期限,信息的保存期限并不在修復范疇。
關于失信行為信息的保存期限,《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個人不良信用信息的保存期為5年,《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也明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為5年,《江蘇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試行)》雖沒有明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但規定信用修復后,原始失信信息應當轉為檔案保存。
因此,修復后的失信記錄雖然社會公眾無法查詢,但仍會在后臺長期依法依規予以保留,有關部門根據需要可依法利用其開展信用監管。作為市場主體特別是有失信行為的市場主體,千萬不要相信現在網上一些打著“清洗記錄”“洗白信用”噱頭的非法廣告,以免上當受騙。
誤區二:信用修復“來者不拒”,失信記錄都可以修復
信用修復給予失信市場主體一個改正錯誤、重塑信用的機會,但是有限度的,并非“來者不拒”,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通知,進一步明確了“信用中國”網站及地方信用門戶網站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機制,以下情形將不予信用修復。
一是公示期限未屆滿的將不予修復。其中涉及一般失信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自行政處罰決定之日起,在信用網站最短公示期限為三個月,最長公示期限為一年;涉及嚴重失信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自行政處罰決定之日起,在信用網站最短公示期限為六個月,最長公示期限為三年。
二是涉及嚴重失信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失信主體未主動參加信用修復專項培訓和提交信用報告的不予修復。
三是信用修復后一年內再次受到行政處罰的,也不予信用修復。作為市場主體特別是有失信行為的市場主體,千萬不要以為信用修復是萬能的“后悔藥”,可以任性而為;相反應該更加格外重視信用,守法經營,不再失信。
誤區三:信用修復承諾不具有約束力,專題培訓和信用報告就是“走過場”
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行政處罰信息的信用修復制度設計,失信主體開展信用修復應主動公開承諾,涉及嚴重失信行為的,還要主動參加信用修復專業培訓,并提交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相關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
上述信用修復方式并非沒有約束力,也絕非“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