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天元數據分析事務所有限公司
聯系人:王經理
女士 (經理) |
電 話:021-24193019 |
手 機:18217321692  |
 |
|
 |
|
《項目運營能力及未來收益預測分析》大數據與個人隱私的平衡 |
上海天元項目數據分析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天鑰橋路329號B棟9樓
王經理:021-24193019
郵箱:2860763820@qq.com
自大數據技術興起之始,關于數據隱私的爭論就從未平息。
Facebook 泄露5000萬用戶數據的事情余波未消,李彥宏一句“中國人愿
意用隱私換便利”再掀波瀾,近日,支付寶因三項違規被罰18萬其中一
條也是“個人金融信息使用不當”。
為何數據泄露事件屢發不止?大數據技術與個人隱私之間的矛盾真的就
不可調和嗎?大數據時代我們真的都是透明人嗎?
其實不然。
01 隱私換便利沒有錯,前提是知情與允許
李彥宏一句“中國人愿意用隱私換便利”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被萬眾譴
責,然而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彥宏這句話的下一句是:“當然
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數據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愿意給我
們用,我們才會去使用它。而這個原則帶入到用戶的角度,那就是要在
用戶知情、允許的前提下,變向地用隱私換取服務。”
當局部變得完整,細細品味,其實此言不無道理。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曾用“隱私換便利”。比如,為了吃到外賣,必須
把自己的聯系方式與家庭住址讓渡出去;為了打車,必須把你所在的實
時位置讓渡出去;為了看病,必須把自己的病歷信息讓渡出去;為了看
自己喜歡的資訊,必須把自己的瀏覽記錄讓渡出去……
這些行為之所以不違法,是因為用戶知情,并且允許。而Facebook利用
“性格測試”的幌子,讓27萬用戶在不知情的前提下提交了自己身份信
息和社交信息,并通過這27萬用戶獲取了他們超過5000萬的社交好友資
料,*后轉交給劍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用戶都不知情,更談不
上允許,并且還存在誘導欺詐行為。如果Facebook從*開始就明確告知
用戶收集信息的目的,并經用戶同意后再行處理,那么扎克伯格就不用
親赴國會面對眾人質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