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市譙城區紅晟專業中藥材種植合作社
聯系人:陳中紅
先生 (經理) |
電 話:0558-5328119 |
手 機:15256758822 |
 |
|
 |
|
旱半夏種苗 |
半夏種植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半夏根較短,喜水、肥,以選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為宜。整地前,每畝施腐熟的圈肥或土雜肥2500~400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混合堆漚后做基肥,深翻20厘米深,耙細整平,做1.2米寬的高畦或平畦。前茬可選豆科作物,也可和玉米、油菜、果、林等進行套種,在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也可種植。
(二)繁殖及種植方法
1、塊莖繁殖。兩年或3年生的半夏萌出的小塊莖,可做繁殖材料。在半夏收獲時選取直徑0.7~1厘米的小塊莖做種,并稍帶些濕潤的沙土,儲藏于陰涼處,以待播種。春季日平均氣溫在10℃左右即可下種。此方法能使塊莖增重快,當年就可收獲。在整好的畦內進行雙行條播。其行距20厘米,株距3厘米,溝深4~5厘米,每畦開四溝將種莖交叉放入溝內,每溝放兩行,頂芽向上,覆土摟平,稍加鎮壓,每畝用種110~125公斤。也可在9月下旬進行秋播,方法與春播相同。
2、珠芽繁殖。母塊莖抽出葉后,每一葉柄下部或葉片基部可長出1個珠芽,直徑0.3~1厘米,兩端尖、中間大。5~6月選葉柄下成熟的珠芽,
在整好的畦內按行距15厘米、株距3厘米,栽到3厘米深的溝內,栽后覆土。當年可長出1~2片葉子,塊莖直徑1厘米左右,翌年秋天可加工入藥,小的可繼續做種用。
3、種子繁殖。夏秋季節半夏種子成熟時,隨收隨種。也可將種子儲存于濕潤的細沙土中,到翌年春季,按行距15厘米,開2厘米深的溝,將種子撒入溝內,摟平保濕,當溫度上升到14℃時即可出苗。利用種子繁殖的方法,在種子播種后3年才能收獲,生產中較少采用,但在繁殖材料缺乏及引種時可采用此法。6月中旬播種新鮮的半夏種子,10~25天出苗,出苗率80%左右,種子發芽適溫22~24℃。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半夏行間的雜草用特制小鋤勤鋤,深度不超過3厘米,以免傷根;株間雜草用手拔除。
2、施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要追肥4次。*一次于4月上旬齊苗后,每畝施入1:3的人畜糞水1000公斤。第二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每畝施入1:3的人畜糞水2000公斤。第三次于8月倒苗后,當子半夏露出新芽,母半夏脫殼重新長出新根時,每15天用1:10人畜糞水澆1次,直至出苗。第四次于9月上旬,每畝施入過磷酸鈣20公斤、尿素10公斤,以利于半夏生長。
3、培土。6月1日以后,由于半夏葉柄上的珠芽逐漸成熟落地,種子陸續成熟并隨佛焰苞的枯萎而倒伏,所以6月初和7月要各培土1次。取畦邊細土,撒于畦面,厚1.5~2厘米,以蓋住珠芽和種子為宜,稍加鎮壓。
4、水分管理。半夏喜濕潤,怕干旱,如遇干旱,應及時澆水。夏至前后,氣溫升高,天氣干旱時7~10天澆1次水;處暑后,氣溫漸低,減少澆水量,要保持土壤濕潤和陰涼,可延長半夏生長期,推遲倒苗時間,增加產量。若雨水過多,造成土壤中氧分缺乏,應及時排水。
5、摘花蕾。除收留種子外,為使半夏養分集中于地下塊莖生長,一般應于5月抽花葶時分批摘除花蕾。
6、地膜覆蓋。為了使半夏早出苗,延長其生長周期,提高地溫,增加產量,早春可采取地膜覆蓋等措施進行處理。種子播種時也可采用覆蓋麥草及作物秸稈等方法來保持畦間水分,以利于出苗。地膜覆蓋在苗高2~3厘米、種子70%以上出苗時可揭去地膜或除去覆蓋物,以防止因膜內溫度過高而烤傷小苗。采用地膜覆蓋的方法可使半夏提早15天左右出苗,也可促進其根系生長,防止土壤板結,提高產量。
7、套種遮陽。半夏在生長期間可和玉米、小麥、油菜、果、林等進行套種。這樣一是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收入;二是其他作物也可為半夏遮陽,避免陽光直射,延遲半夏倒苗,增加半夏產量。
四、病害及其防治
(一)病害
1、葉斑病 該病于初夏發生,發病時葉片有紫褐色病斑,然后植株漸漸枯萎,多發于高溫、多雨季節。其防治方法為:發病初期噴1:1:12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托布津10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大蒜1公斤加水20~25公斤噴灑。
2、病毒病 多在夏季發生,為全株性病害,發病時葉片上產生黃色不規則的斑,使葉變為花葉狀,葉片皺縮,卷曲,直至死亡,且地下塊莖畸形瘦小,質地變劣。
(二)防治
1、選無病植株留種,并進行輪作。
2、施足有機肥料,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抗病力。
3、防治蚜蟲等傳毒昆蟲,用40%樂果2000倍液或80%敵敵畏1500倍液噴2~3次。
4、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病穴要用5%石灰乳澆灌,以防其蔓延。
半夏生長習性和種植
一、半夏的形態特征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cm,塊莖近球形,直徑0.5~3.0cm,基生葉1~4枚,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5~25cm,葉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徑3~8cm,偶見葉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徑2~4mm。花單性,花序軸下著生雌花,無花被,有雌蕊20~70個,花柱短,雌雄同株;雄花位于花序軸上部,白色,無被,雄蕊密集成圓筒形,與雌花間隔3~7mm,其間佛焰苞合圍處有一直徑為1mm的小孔,連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狀,伸出佛焰苞,綠色或表紫色,直立,或呈“S”形彎曲。
二、半夏生長的生態環境
1.對溫度的要求
平均地溫在10℃左右時,半夏萌發出苗;平均氣溫達15~27℃時,半夏生長*茂盛。在我國部分地區,7月中旬開始,隨著梅雨季節的結束,氣溫上升,*高溫度經常超過35℃,半夏生長受到嚴重影響,沒有遮陰條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繼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半夏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3~29℃。
2.對濕度的要求
半夏不耐旱,喜愛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生長。我們曾調查了單縣終興鎮一塊半夏高產田,平均塊莖單產達1500kg。其品種為菏澤產“狹三葉半夏”,全年幾乎沒有明顯倒苗過程,即使在盛夏季節,生長也十分旺盛。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夏季堅持每天傍晚用井水溝灌1次,這樣既保持了土壤濕潤,又降低了土溫,一舉兩得。半夏既喜水又怕水,當土壤濕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反而生長不良,造成爛根、爛莖、倒苗死亡,塊莖產量下降。
3.對光照的要求
半夏是耐陰而不是喜陰植物,在適度遮光條件下,能生長繁茂。但是,若光照過強,半夏則難以生存。以半蔭環境為宜,珠芽數和塊莖增重可達*大值。
三、半夏的生長習性和種植
半夏根淺,喜溫和、濕潤氣候,怕干旱,忌高溫。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畏強光;在陽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條件下,易發生倒苗。耐陰,耐寒,塊莖能自然越冬。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深厚,土壤含水量在20%~30%、pH值6~7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較為適宜。一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堿土、礫土、過沙、過粘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其他土壤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沙質壤土為好。
半夏一般于8~10℃萌動生長,13℃開始出苗,隨著溫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現珠芽,15~26℃*適宜半夏生長,30℃以上生長緩慢,超過35℃而又缺水時開始出現倒苗,秋后低于13℃以下出現枯葉。
冬播或早春種植的塊莖,當1~5cm的表土地溫達10~13℃時,葉柄發出。此時如遇地表氣溫持續數天低于2℃以下,葉柄即在土中開始橫生,橫生一段并可長出一代珠芽。地氣溫度差持續時間越長,葉柄在土中橫生越長,地下珠芽長的越大。當氣溫升至10~13℃時.,葉柄直立長出土外。
用塊莖繁殖,塊莖越大,不僅葉柄粗,珠芽結的大,而且珠芽在葉柄上著生的位置也越高;塊莖越小,葉柄細,珠芽也小,珠芽在葉柄上著生的位置越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