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名窯之一。窯址在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如何鑒別建窯呢?
1.胎:建窯產品因胎土含鐵量高,胎骨極厚重堅致,呈黑褐色,質地粗糙但十分堅硬,古有“鐵胎”之說,敲之有清脆悅耳的金屬聲。碗盞類的口沿部份胎較薄,腹部以下至底與圈足則厚度*大,有的則厚達1 厘米,胎薄者少。北宋碗盞胎體比南宋更為厚重粗糙,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均有露胎處,露胎面大小不一,形狀也不規整,這是建窯黑釉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2.釉:釉色黑而滋潤,有光澤,釉面有白色小疵點,口沿為褐色。碗盞類口沿釉薄(僅1毫米),腹部以下逐漸增厚,碗盞內底*厚(達7--18毫米),器內滿釉, 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器內外釉里見有細長的兔毫紋,兔毫紋不明顯,兔毫紋在陽光下閃藍銀色光。器外壁釉有垂流厚掛現象,在器底周圍凝聚成不規則的滴水珠狀釉珠,滴珠大者真,這是建窯黑釉碗盞的重要特征之二。
3.器型:建窯產品以兔毫紋碗盞為多見,另見有少量的缽、玉壺春瓶、小罐、小壺等,器型偏小,大器少見,其胎、釉特征與碗盞類相同。*具特色的建窯兔毫盞有斂口和撇口兩大類,據建窯遺址出土物分析,撇口碗盞少于斂口碗盞,其造型皆為口大足小,形如漏斗,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有的碗盞底足見陰文印刻有各種文字、圖案紋。碗盞類口徑*大的有20厘米左右,小的9厘米左右,較為常見的為12厘米左右,標準器為12.5厘米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