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自稱“屌絲”的創業者--北京巔峰美景科技公司總經理蔣駿在首屆中國互聯網文化產業論壇上,拋出了一個“羊毛出在牛身上,豬掏錢”的案例。
“我們每個外賣盒子上面都印有廣告,全國一天發行37萬個盒子,根據客戶年齡、性別、住址和消費習慣等,能非常精準地保證廣告的送達……”蔣駿介紹,通過送外賣,線上線下互動,建立“一公里生活圈”,依靠廣告收入獲益。當與會的文化企業琢磨是否“一個外賣盒比一份報紙還要精準”時,也開始重構互聯網下文化產業的邊界。
2014年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交替變動加速,產業集聚度進一步加強。互聯網公司、地產公司、餐飲企業爭相并購文化企業,全年并購額達160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6天發生一起并購。其中,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加大文化產業布局,以版權等知識產權為核心,從內容、平臺到軟件、硬件終端,一個新的互聯網文化產業生態鏈體系正在形成。
知識產權整合加劇
從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的發展可以看到,互聯網公司利用各自平臺優勢,競相布局影視、視頻、游戲、文學、廣告,實現流量與用戶的變化。“互聯網文化產業*大的特點之一是平臺為王;ヂ摼W平臺以版權為核心進行擴展,未來大有可為。”陳少峰介紹,目前各互聯網平臺呈現移動化、無邊界化的趨勢,不難預料,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收益來自文化產業。
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副總裁張元林認為,互聯網對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帶來的重要轉變之一是全媒體運營和全產業鏈運營。他解釋說,互聯網的本質首先是連接,建立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的聯系。在互聯網環境下,內容提供商要建立與用戶的聯系,就應在不同的媒體形態上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如既要提供網絡視頻,也要提供電影等,還要具備用戶思維,實現社區化。
他認為,一方面,對于一個作品,既要把它做成小說、電影,又要做成動漫、游戲,拉長產業鏈,挖掘知識產權的價值;另一方面,要在各個門類里建立比較高的門檻,建立“護城河”。為了內容的持續創新,要注意吸納垂直領域的創意及人才,保持對市場的敏感,以防在下一輪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