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建筑的主要部位被分別界定為地面、立面(內外墻面)和屋面,每個部位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建筑材料。長久以來,人們對屋面材料的認知大都集中在對瓦材的了解上。用傳統的觀念來看,屋面材料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水。因此,千百年來,在缺水的北方,住宅大都是在斜面或平面的屋頂抹泥即可;而在多雨的南方,則需要在屋頂上鋪裝排列緊密的泥瓦。世世代代,泥瓦就是屋面唯一的“外衣”。
然而,當建筑節能的概念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深入人心的時候,環保、隔熱、保溫、耐腐等性能與防水性一樣成為屋頂材料必不可少的內涵。屋面工程正在成為新型環保節能材料一展身手的大舞臺。
傳統瓦 屋面千年的守望者屋面,這個屋頂部分的遮蓋物,從古至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經歷了一個從單一到多樣,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我們的祖先把房子稱作“茅屋”、‘草屋”,顧名思義,這種房子的屋頂都是以草作為覆蓋物。制陶工藝發明以后,人們在燒制陶器的同時,也開始燒磚燒瓦,于是就有了以瓦作屋面的磚瓦房。毫無疑問,磚瓦房與茅草房相比,其優點要多得多,所以它在我國建筑史上一直沿襲了幾千年之久。隨著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和大量新型建筑材料不斷涌現,到了近現代,屋面材料可說是種類繁多,五花八門。現在應用得最多的,要算混凝土屋面了。而一些大型場館則往往采用不銹鋼板、鈦鋅板、鋁鎂錳板等金屬材料制成的屋面。單就沿用至今的“瓦”,也絕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小青瓦”了,而是有了水泥瓦、彩塑瓦、陶質瓦、玻璃鋼透明瓦、石棉瓦、玻纖瓦等,令瓦的家族“人丁興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