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產養殖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轉變水產養殖的發展模式長久以來,以低洼鹽堿地和荒灘荒水等資源改造進行養殖是我國傳統養殖方式,技術成熟、操作簡便、投入適中,適合我國農村以農民承包經營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其周期長、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因此,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是漁民多年來的夢想,也是新時期對漁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從現有從業者的養殖模式及新興技術結合度來看,粗略地將其劃分成三類。一是以個人、個人合伙、家庭經營等為主的“散戶”,資金有限,限于小規模養殖,只要投入理想的品種,管理合理,一年至少有10~20萬以上收入;二是較大的養殖公司承包大片的養殖區域,除部分自養外,有相當一部分轉包給“散戶”養殖,收取塘租,利潤不菲,三是資金雄厚的大公司,側重于工廠化、設施化高效養殖,設施成本投入大,但凡這類公司均是集產銷加工一條龍,以海外市場為主的出口企業,最終經濟效益豐厚。相比*一、二類執著于傳統粗放式的養殖,第三類在具有一定規模的條件下更傾向于采用高新技術使水產養殖趨于現代化,進一步做大做強。以第三類的工廠化養魚為代表的現代漁業,其核心內容就是養殖的自動化,這將是未來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通過把人工智能系統和相關的儀器、儀表相結合,通過計算機控制實現加水、控溫、增氧、投餌、捕撈等自動化管理,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時也減少了人為誤差造成的損失。目前,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戶走向聯合,各種行業協會、水產組織孕育而生,就是要形成上述第三類的規模條件,形成集群效應,有利于采用高新技術裝備發展現代漁業。魚兒樂魚塘自動增氧控制器,該系統包含高精度傳感器探頭,數據采集分析終端,無線通訊終端,智能氧氣傳輸控制柜,智能移動顯示終端,互聯網云服務器,在線式移動端顯控軟件等全套軟硬件設施,為水產養殖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科技后盾。利用智能傳感技術、無線移動通信技術與智能控制等物聯網技術,可以使養殖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經驗型的養殖模式轉變為精細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管理的現代水產養殖模式,促進漁業生產方式轉變。
水產養殖作為大農業的一部分,與農林牧副一樣,融合運用物聯網技術,是科技協同創新的時代需要。與過去相比,21世紀是學科相互滲透,行業領域相互交叉的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