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意義。
旗袍的定制一般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于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在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旗袍也不斷地改良,所以至今穿著旗袍的也大有人在。
最早的旗袍要從清代的旗裝開始說起。清代婦女的袍服服從于封建禮教,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審美趣味的變化,逐漸加強了裝飾。到咸豐、同治年間,裝飾的繁復達到頂峰,甚至有的衣服全部加上裝飾,幾乎看不到本來面料的原貌。 民國初風氣開化,女性的種種禮節限制有所松弛,簡潔淡雅,追新求異、趨向洋化,成為這一時期女性服飾的時尚,人們開始領悟和欣賞“曲線美”。中西文化融會,傳統與時尚的交鋒,給服飾帶來了一種空前的新氣象。多樣化的艷麗之美在中國大地蔓延開來,總體風格是既開放又有些封閉。 最初,旗袍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但并無想象的驚艷。從“暖袍”時期、馬甲旗袍到倒袖旗袍,曾經“老氣”的旗袍,被時髦聰明的女子經過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最終成為了時興之物。到1930年代,旗袍進入鼎盛時期,成為當時中國婦女最時髦的服裝。這時的旗袍改造和創新更加頻繁。海禁開放,外國衣料大量涌入,對服飾變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采用收腰、收省的手法來顯現女性體態之美。旗袍風尚是中國服裝由傳統向西化變異的典型。 在尊崇文化的當今社會,中國文化記憶正悄然回放,人們品味著傳統文化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價值。一襲旗袍的裝扮不僅是一種別致,還是品位的格調標志。通過對旗袍所代表的服飾文化以及生活理念、審美觀的管窺,讓我們在懷舊中記住這一經典符號的含義。
今天的中國人特別尊重傳統文化。于是中國文化記憶正悄然重現,我們開始享受著傳統文化帶來的物質和精神價值。*一夫人彭麗媛穿的旗袍裝也大受中內外人士贊賞,象征中國服飾文化的旗袍正在走向世界。今天,在穿著T恤和牛仔的人群中,也會看到上穿短樣式旗袍,下配牛仔褲的新式服裝配伍,穿旗袍的裝扮不僅僅是一種別致,還是品味和格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