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期玉器:
嘉靖中期至崇禎十七年 (1545~1644),城市經濟繁榮,玉器產值添加,姑蘇制玉業代表著全國玉器技術的開展趨勢。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今姑蘇)。”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姑蘇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含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身后的殉葬用玉。其間玉壺、玉爵等運用鏨金或珠寶鑲嵌技術,更是絢麗多彩。這種金玉復合技術本是古代固有的傳統做法,但玉器上鑲嵌寶石卻首見于定陵玉器,其起源能夠比這更早些。
其時古玉已成為古玩(或稱古玩),是具有高價的特別產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殘次玉、摻色玉等賤賣玉材制作了大批假古玩,撒播至今的有很多的玉壺、玉杯。在圖畫方面,其時符瑞吉利的諧音體裁甚為流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利”的圖畫,首要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玉器外型裝修均極繁瑣,且技藝低下,玉質欠安。偷工減料是此期玉器的普遍現象。
清代(1616~1911)玉器 以精密見長,可分為四個時期
慘淡期:
順治、康熙年間逐漸篩選了明末玉器偷工減料和個性不雅觀的缺陷,呈現了繁榮景象。但清初準噶爾部割裂勢力猖狂,阻塞了和田玉的來路,阻礙了玉器技術的正常開展,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長達115年間的玉器技術處于慘淡狀態,產值很少,傳世的玉器更為罕見。1962年北京市德勝門外小西天康熙十四年(1675)索尼孫女黑舍里氏墓曾出土了30件(雙)玉器,其間大多數是宋元明古玉,康熙朝玉甚少,反映了這一時期玉器技術的慘淡狀況。但此墓出土的兩件玉雞心佩及傳世的清初雙嬰耳玉杯,康熙時玉硯,雍正款玉杯、玉套環等器卻體現出此期玉器精美典雅的特色。
昌盛期 :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慶十五年(1760~1810)為清玉的昌盛期。乾隆二十四年停息了回部巨細和卓木的暴亂,次年新疆即開端貢玉,每年春秋兩貢竟達2000千克玉石,為皇家玉器技術的開展供給了豐厚的質料。乾隆帝喜歡古玉和時作玉,當玉石來歷解決之后,從姑蘇召募名工充實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滿意館,趕緊趕制玉器,不久又向姑蘇、揚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鳳陽、九江等八處分攤玉器活計。所以,這時宮廷玉器充滿各個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逐漸茂盛。玉器的用處更加廣泛,可分為擺設、器皿、佩飾、冊寶、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 9類。清代宮廷玉器代表了其時玉器技術的*高水平,當地玉器雖不乏精品,但遠不及宮廷玉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