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壽山石鑒定檢測機構古董鑒定拍賣
明代(1368~1644)玉器 明朝皇家用玉由御用監監制,在經濟、文明興旺的大城市中亦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間是姑蘇。明代玉器技術的開展閱歷了三個時期。
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1970年南京市北郊中心門南五華里明汪興祖墓 (1371) 出土了玉帶飾14塊。碾琢隱起行龍,出沒于祥云之中,碾工小巧玲瓏,有巧奪天工之妙。云龍的形象與規劃均挨近元代,玉帶板數量不契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尚寨村魯荒王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體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其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還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傳世的青白玉鏤空蟠龍帶環和白玉龍首觿是永宣時期御用監所制,碾琢整齊,形象細部交待清晰,一絲不茍,與永樂雕漆、紫禁城內欽安殿白石欄板圖畫一脈相通,標志著洪武至永樂間明代玉器的特有個性已露端倪。
明中期玉器:
自成化至嘉靖中期(1456~1544)的玉器,多會集出土于南京、上海、江西等地。1977年 5月于南京市和平門外板倉村東徐達五世孫徐輔墓(1517)出土的鏤空芙蓉玉帶板,雕刻稍粗,反映了勛臣家族用玉的狀況。上海浦東海興路典當弄陸深(1477~1544)墓于1969 年被盜,出土了白玉鐵拐李、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了地主、巨賈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傳世的白玉蟠龍帶板,共20塊,契合明制。青玉斗杯圖畫別致,碾出一策杖老人在松下散步,篆草書七言詩4行,有“梅道人戲作”款,是明人偽托梅道人之名而制。此器是仿古玉,有著濃厚的文人畫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