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為精湛。
梅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在宋朝時期梅瓶也叫經瓶,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在宋朝,民間生產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金代、南宋梅瓶:多為窄肩、瘦長的雞腿式。
元代梅瓶:繼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帶蓋,蓋成鐘形,中有管柱形子口,蓋可倒過來當酒杯用。元代除圓形梅瓶外,還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釉里紅等釉色。 明清梅瓶:多用于陳設,器形由修長秀麗變為肥矮豐碩,多抬肩,*大腹徑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多有蓋,形體笨拙,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輕盈秀美。
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區別,明代梅瓶,肩部較豐,脛部肥碩。清代梅瓶,肩豐碩而挺闊,脛部內收,至近底處又微撇。以景德鎮窯制品*佳,有各色釉和彩繪裝飾。其中,肩部有墨書或青花楷書“內府”二字者,是宮內用器。清人因瓶口小僅能插入梅花枝而叫“梅瓶”。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別豐滿,幾乎成一條直線.腰部以下收得較直.梅瓶講究圖案化,龍紋較死板。嘉慶年間的梅瓶造型多樣,有的向寬短型發展,有的向瘦長型發展,胎體與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釉色的白度較乾隆時高,而釉的質地較乾隆時有所下降。梅瓶花紋比較多樣,但藝術品位較乾隆時期差。
香港佳士得中國尋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是香港古玩交易*值得信賴的拍賣企業,公司不僅跟中博鑒定機構合作擁有強大專家鑒定團隊,還建立自己的宣傳和策劃中心。更成立了國際展覽公司以便藏品的宣傳。香港佳士得中國尋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于2012年舉辦數場拍賣會和策劃多次國際展覽會。
征集范圍:
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
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新玉、籽料等;
三:字畫:古代字畫、近現代字畫、古籍善本等;
四:雜件:翡翠、田黃石、雞血石、古錢幣、青銅器、牙雕、印章、等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