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征。
高足杯盛行于元代。至于這種器型創(chuàng)制于哪個朝代,說法不一。 陳德富《古陶瓷收成與鑒賞》說:"高足碗是蒙古族文化影響的一種極具時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見不到的。明、清時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tǒng)而被繼承、延續(xù)下來,有小量制作。"王莉英《陶瓷器鑒賞與收藏》說:"文獻記載五代有高足碗.實際上五代時并無高足碗,有在碗心里印'高足碗'三字者,但足很低。元瓷中多見高足碗,以紅釉、卵白釉裝飾。"上述兩本書里明確說元代以前的陶瓷種沒有這種器形。可是在鐵源主編的《古代民窯陶瓷》則以實物彩圖分別列出了唐、宋、金時期有高足杯(碗)的存在。如25頁彩圖54"唐三彩高足碗,H9.5cm",70頁彩圖193"金介休窯白釉高足杯,H8cm",彩圖194"金霍窯白釉高足杯,D8cm",此外,景德鎮(zhèn)陶瓷歷史博物館,在宋代瓷柜窗里展出的影青釉高足杯很醒目。陶瓷高足碗和杯在唐、宋時期已有制作并有存世者。有藏友收集到六朝時期青瓷高足杯-只,依據(jù)這些實物資料,似可把陶瓷高足杯的產生時代推進到公元6世紀前后了。
敞口外撇,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細膩,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鮮艷。腹部裝飾青花壽山、寶塔、人物、樹枝。明高足杯和碗的廣景較大,尤其是高足杯現(xiàn)存有一定數(shù)量,品種也多。在造型制作上與元代有明顯的區(qū)別。元代高足懷的高足上細下粗,有1~4道竹節(jié)紋,中空不豐底、不施釉,只是元末的產補足緣外撇,中空局部施釉或占釉。明代高足杯的足均外撤,呈喇叭狀。杯與高足柄是用釉粘接.足中空封底心施釉,這是明代高足懷的主要工藝特點。
香港佳士得中國尋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是香港古玩交易最值得信賴的拍賣企業(yè),公司不僅跟中博鑒定機構合作擁有強大專家鑒定團隊,還建立自己的宣傳和策劃中心。更成立了國際展覽公司以便藏品的宣傳。香港佳士得中國尋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于2012年舉辦數(shù)場拍賣會和策劃多次國際展覽會。
征集范圍:
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
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新玉、籽料等;
三:字畫:古代字畫、近現(xiàn)代字畫、古籍善本等;
四:雜件:翡翠、田黃石、雞血石、古錢幣、青銅器、牙雕、印章、等精品。
香港佳士得中國尋根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發(fā)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