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DF)和登革出血熱(DHF)是由登革病毒DEN引起的蟲媒傳染病。登革病毒分為4個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相互間無交叉反應。登革熱潛伏期一般為5-8天,登革病毒引起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高熱、頭痛、肌肉和關(guān)節(jié)痛、皮疹、淋巴結(jié)腫大及白細胞減少;嚴重者出現(xiàn)高熱、出血和休克,病死率高;伴有休克綜合征的稱為登革休克綜合征(DSS)。該病預后一般良好,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癥如治療不及時,會有死亡的危險,其病死率大約在5%-20%.
分布: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主要分布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在亞洲、太平洋群島、美洲和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曾有DF的暴發(fā)流行。大多數(shù)國家同時存在3-4個登革病毒的流行。尤其是東南亞地區(qū)的一些國家每年都有DF和DHF暴發(fā)流行。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臺灣都爆發(fā)過登革熱。廣東近年來登革的流行一直未間斷過,DEN1-4型均有感染流行。
年齡與性別:任何年齡都可感染登革病毒發(fā)病,但新老疫區(qū)有差別,在東南亞地區(qū)發(fā)病多數(shù)為15歲以下兒童,我國以兒童和青壯年患病率*高,這表明我國登革的流行多在新疫區(qū)。發(fā)病性別無明顯差異。感染后可獲得同型病毒免疫力,一般1-5年,但對其它血清型無交叉保護作用。
傳染源:人和猴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主要對象和可能的宿主。在城市型登革熱病毒感染循環(huán)中,病人和隱形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在叢林型疫源地中,猴是主要傳染源。
媒介及途徑: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分布在全世界的熱帶地區(qū),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臺灣南部、廣東陽江以南沿海、廣西北海地區(qū),該蚊是一種嚴格的家棲蚊,與人關(guān)系密切,白天叮咬人。在流行區(qū),埃及伊蚊帶毒率很高,傳播能力很強。白紋伊蚊主要分布在亞熱帶、亞洲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qū),在我國分布較廣,北起遼寧南至海南都有分布,白紋伊蚊對登革4型病毒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在無埃及伊蚊地區(qū),白紋伊蚊是主要傳病媒介。
預防:登革熱的預防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傳播媒介和提高人群免疫力。由于目前尚無可靠的疫苗和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蚊媒控制的辦法預防登革熱的傳播。
泰安清波公司提供上門消殺服務(泰安滅老鼠、泰安滅蟑螂、泰安滅蒼蠅、泰安滅蚊子、泰安滅螞蟻、泰安滅跳蚤等)消殺害蟲咨詢服務 管理 泰安專業(yè)滅四害 pmp咨詢 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