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和田盤龍專家評估
怎么區分玉器白色斑與水沁?
很多玉器經埋藏后會出現白色色斑,現實的識玉者稱這種色斑為水沁,意即它的出現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關系。清代文獻《玉紀補》中說:“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溫土也,燥土之斑干結,濕土之斑潤溽,干結者色有瘢痕者,水坑物也。”由此而知,清代人已經注意到了水沁的問題。
按照文獻的解釋,水坑玉的沁色應是無土斑而有瘢痕的玉器,也就是無黑、綠、黃、褐、紅等沁色的沁色玉。這類沁色限于白色或灰色。從考古發掘到的玉器來看,白色或灰色沁的情況非常復雜,東北、山東、河北等地出土的玉器上,很可能見到白色沁斑,但遼寧建平出土的一件屬紅山文化玉器的玉獸頭玉玦,表面全部呈暗灰色,已不見玉材的本色,形成的原因是沁色還是制造時的人工處理,目前還不便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河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發現的很少。商代玉器大量出土,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應是玉料本身特點及沁色相結合的產物。還有很多玉器呈雞骨白色,玉的比重也變輕,這種現象應該是沁色所造成的。但在河南出土的春秋戰國玉器上卻很難出現雞骨白色,一些玉器上出現了局部的浸潤性的水沁色變。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等南方省份出土的玉器中有很多帶有水沁,這種水沁面積較大,深淺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筆者在安徽見到的少量漢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狀灰白色沁,沁色分布較廣,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與周圍的玉色形成較強的對比。
自然界的玉料中存有青白相混的玉材,故宮博物院樂壽堂存有清代制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內膛極大,掏出的玉料數量應很大,目前尚不見其它用此種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會被用去制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點制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人工仿造的玉器水沁大量存在,可用酸類液體浸泡、腐蝕,也可用火燒制。這兩種方法制成的顏色,經觀察是可以辨別的。
亞地區銷售部總監:郝總監
公司地址:上海市黃浦區廣東路500號10樓
郝總監: QQ2862118827 電話139181692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