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對許多人來說,“化石”一詞已并不生疏,因為自然博物館里常陳列有化石。可是你知道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它的科學意義何在?在本節實驗中就會讓你體會挖掘恐龍的化石過程,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化石。
實驗重點:
科技小制作體驗考古挖掘過程。
實驗目的:
1.了解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2.為什么化石是自然界的進化證據。
實驗認知:
化石形成的條件: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 ,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變成化石。
生物在死后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后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
在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實驗步驟:
1.實驗準備認識實驗器材:塑料杯、石膏塊、小刷子、小鏟子
2. 在開始挖掘前,請先準備一紙張置于石膏塊下方,這樣可以防止挖掘時石膏粉沫四處散落。然后,將石膏板傾斜放入塑料杯中用小鏟子輕輕鑿開石膏表面開始挖掘。
3. 當你看到恐龍時,請有耐性并小心挖掘,為避免損壞,在挖出小恐龍前,請用毛刷刷凈化石表面粉末。
4. *后,將恐龍化石陳設于桌面或書架上,讓它成為您*精致的收藏品。
提示:科技小制作動手挖掘化石過程中,請小心操作,避免挖壞化石內某處的骨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