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認知: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
月球繞地球旋轉叫月球的公轉。月球的運動是自西向東的。月相有規律的變化叫做月相變化,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上半個月,從(缺)→(圓)月面面積從(西邊)開始遞增;下半個月,從(圓) →(缺),月面面積從(西邊)開始遞減;整個月從(缺)→(圓)→(缺),月球亮的一側總是朝著太陽。
實驗步驟:
1. 實驗準備:認識實驗器材:月相圖連動桿、背光罩、半月球小底座、透明半球、連接底板雙面膠、地球形片、人物圖片。
2. 兩個半月球扣在一起,組成一個圓月球,背光照扣在圓月球上,連接桿的一端通過圓月球上的小孔固定好。
3. 地球形片安裝在小底座上,再一起裝進透明半球內,連接桿的一端通過透明半球上的小孔插在小底座上。
4.把連接底板用雙面膠固定在月相圖上,透明半球扣在連接底板上,人物圖片放在小底座上。按照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自西向東)轉動,站在人物圖的角度觀察月球在各個時間段成相的形狀是怎樣的。
提示:注意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運動方向;不要把小零件放入口中,不要過度用力造成零件損壞。
知識拓展: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一個天體,相距有38.4萬千米。天文學家早已用望遠鏡詳細地觀察了月球,對月球地形幾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脈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縱橫溝壑,但沒有空氣,晝夜之間溫差懸殊,一片死寂和荒涼。
古代中國與非洲民間認為月食是“天狗吞月”,必須敲鑼打鼓才能趕走天狗。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認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陽的光擋住了,“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公元前4世紀,亞里土多德從月食時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圓的,而推斷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阿利斯塔克和公元前2世紀的伊巴谷都提出通過月食測定太陽一地球一月球系統的相對大小。伊巴谷還提出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