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攻下京城后,天天美酒佳肴,日久,食則無味,品肉無香。一日,國師劉基送去一碗雞肉,朱元璋吃后贊不絕口,問:這是何物?劉基想了想,答曰:此雞產自浙江仙居,冠黃、羽黃、啄黃,體小肉健、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型如元寶,又名元寶雞。朱元璋笑曰:好一個“冠黃、羽黃、啄黃”,故賜名“三黃雞”。從此,三黃雞名揚天下,同時也成了宮廷必備品之一. 朱元璋對三黃雞贊不決口,宮廷御廚對三黃雞的烹制也是花樣百出,日新月異。宮廷的青睞擴散到民間,民間也逐漸形成了眾多的三黃雞獨特的烹調技術。山東大廚朱老先生系明宗室第十支是魯王朱檀家族后裔,山東名廚,其始創的“百草黃燜雞”是老濟南有名的特色,老濟南的幾個著名的飯店,都把這道菜當做招牌菜。朱老先生將畢生心血用于研究烹雞技術,成名后為人低調作事嚴謹,他對烹雞技藝和選料的要求近乎茍刻,炒雞必選山野之雞,因其盡得草木精華,而且要聽聲音辯動作,啼叫洪亮,動作生猛者為炒雞上品;如果啼聲細沉,不斷伸頸呼吸,嘴有白沫則斷不采用;制作黃燜雞所需十余種香料,全部是買自宏濟堂的優質藥材,炒雞配料講究君臣佐史配伍相益,調和得當。炒雞技藝的關鍵是配料,必需對每種香料的用法、用量明其所以,精確掌握。他曾告誡后人:烹雞技藝與配方既非振國興邦的大道,也非裹腹充饑之小技。烹飪知其巧,誠心守其道,烹制雖繁必不能省火功,用料雖巨必不能省藥力,嚴守誠信,家傳烹雞技藝才有可為,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正是有了這誠信務實,一絲不茍的精神,傳統烹飪瑰寶之一朱記黃燜雞米飯才能代帶相銜,流傳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