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琺瑯彩瓷器鑒定技巧有哪些
清代琺瑯器在繼承明代的傳統上,結合西洋畫琺瑯制作工藝,并有所創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開明君主,在宮廷中廣聘西方的傳教士、建筑師、藝術家等任職,并醉心于西方的琺瑯器,主張吸收西方的先進文明,清康熙時期由西方傳教士將畫琺瑯(法國始創)禮品進獻給朝廷,并傳授西方的畫琺瑯工藝。清初內廷武英殿設“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與養心殿“造辦處”合并。康熙時期的掐絲琺瑯分為粗絲淡釉和勻絲濃釉,掐絲比明代細密均勻,釉色雖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堅實,器形以杯、碗、盒、盤、爐等小型器為主。乾隆時期的琺瑯器制作*為繁榮,做工超過了明代。釉面多用錦地;色彩有天藍、寶藍等,并新創粉紅、綠、黑等色;品種除爐、盒、盤、文房等器外,并出現宮廷陳設的桌椅、床榻、屏風等大型器皿。道光時期的琺瑯器用黃、紅、粉紅做地色,做工精良、富麗華貴。清代掐絲琺瑯除宮廷造辦處御制外,清代末期北京民間作坊也很興盛,并出現專營琺瑯器商號。其中江蘇揚州的王世雄有掐絲“琺瑯王”之稱。
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收藏史上,曾出現過三次全國性的“收藏熱”,它們分別發生在北宋末年、康熙年間和清末民初。這三次“收藏熱”的共同特點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收藏為樂;偽造的藝術品、工藝品花樣翻新,并能以假亂真;市場上古玩、書畫交易頻繁;研究成果不斷問世,鑒賞水平較高。因此有人說,如果以此來衡量,中國正處于第四次收藏高潮。
2014年5月25,由上海弘雅拍賣有限公司主辦的大型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在上海皇冠假日酒店圓滿收槌。此次拍賣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藏家、藝術品愛好者及社會各界人士,整個會場座無虛席,大會伴隨著*后一件拍品的成交而圓滿收槌,據初步統計本次春季拍賣會現場競拍情況良好,成交額達9664.8萬元人民幣。其中瓷器占成交額的38.5%,玉器為16.26%,雜項為43.59%,字畫為11.6%。此次春拍共成交拍品共計201件
為了迎合公司買家需求公司特在8月在上海、香港、澳門三地舉行三場大型古董藝術品拍賣會,現特面向全球征集中國古董古董瓷器玉器字畫佛像:
歡迎來我公司考察做訪! 如有藏品意欲上拍,請將藏品圖片發送到以上郵箱, 注明您的姓名、電話,所在區域,我們會在三天之內給您回復!
聯系人 :徐總監 (征集部負責人) 聯系電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