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4年6月,伴隨著夏季的炎熱一款名稱頗為應季的社區APP產品“區區管家”(蛐蛐諧音)正式上線了。打開軟件一個個以蛐蛐為原型的卡通人物十分搶眼,蛐蛐理財管家、蛐蛐醫療管家、蛐蛐服務管家等每一個卡通形象都代表區區管家的一項服務。對于該產品的創始人趙艷萍趙總是這樣詮釋她的產品的:對于移動互聯網,我們不苛求顛覆人們的生活習慣,我們只是希望通過它能更好的服務人群,所以確切的說,區區管家更像是一個工具盒,將社區人群需要的服務放進去。
“區區管家”如何盈利
盈利問題至少目前不是問題,因為區區管家自上線以來就已經開始盈利,很多企業都在找我們洽談合作,比如:地產、金融、教育、商超以及一些大型品牌的快消品等,我們之所以沒有開辟太多的盈利版塊,主要是怕影響用戶體驗,現在我們*關心的還是如何把用戶體驗做到*好,如何避免同質化,如何去解決一些社區老百姓從其他渠道不太好解決的問題。區區管家不是不要盈利,只是不著急盈利,區區管家目前的自有資金還是比較充裕的,一年之內不會存在太大問題,融資計劃從產品開發之初就已經在進行了,投資意向也還是蠻多的。所以說我們目前與其說考慮如何盈利,不如說我們在研究如何將盈利與用戶體驗更加友好的結合
“區區管家”未來的計劃
社區軟件一定要本地化,因為只有本地化的設計才能做出符合本地人需要的產品,這點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以服務為根本的商業行為都應該是定制化的特色化的服務,甚至是經過改良過的服務,就好像原汁原味的川菜直接拿到十幾年前的天津來,大眾是無法接受的,但是經過改良后的川菜已經獲得了天津食客的喜愛,我們的“區區管家”的未來計劃就是深入用戶去開創更加適合本地用戶習慣的產品功能,借鑒其他產品的特點進行創新式的改良,這個過程可能不僅僅需要對用戶進行詳盡的數據分析,還需要更多的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深度的溝通合作。社區公益、社區文化生活、社區管家式服務都是我們未來計劃的一部分,區區管家要做就做老百姓真正的*貼心的產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