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腸病,糖尿病腸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約占糖尿病患者的10% ~20%。流行病學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糖尿病人群中腹瀉與便秘的發生率較同年齡、同性別的非糖尿病人群高4倍左右,在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中,發生率可能更高。本病屬中醫學“消渴、“腹瀉”、“便秘”等病范疇。病因病理中醫學認為,消渴病耗傷脾胃之陰,陰損及陽,脾氣亦虛,脾胃氣虛,淸氣不升,水濕內停,下趨于腸而致腹脹、腹瀉。嚴重者脾陽損及腎陽,脾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助脾胃腐熟水谷,運化精微,形成“五更瀉”。若消渴日久,陰液虧虛,腸失搛潤,或消渴日久,脾肺氣虛,大腸傳導無力,糟粕內停化燥,則致大、便秘結之候。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性腸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日久,致腸植物神經病變所致,故又稱神經性腸炎。其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內臟植物神經病變;電解質失調;腸道激素分泌失調;膽酸吸收異常;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小腸動力減退;細菌在小腸內過度增生。臨床除糖尿病的一般表現外,其特征性表現是腸運動功能異常,可有頑固性無痛性腹瀉和吸收不良,亦可發生脂肪瀉,大、便為稀便或水樣便,每日少則3 ~5次,多者可達20~30次,通常夜間發生,嚴重者白天也可發生,夜間可出現大、便失禁。也有些病人表現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甚至發生頑固性便秘。病人雎瀉間歇期可以出現正常的排便活動。由于反復腹瀉,病人可出現類似惡病質表現,極為消瘦,虛弱。
實驗檢查糖尿病的常規檢查如血糖、血生化等。可有血糖增髙,電解質紊亂。大、便常規檢查及培養均為陰性。消化道鋇餐檢查,可顯示小腸吸收不良,胃及十二指腸炎等征象。纖維結腸鏡檢查,除顯示粘膜充血水腫外,無特殊改變。
【云南糖草www.hvboo.com 訂購熱、線:400 800 3951】
功效作用
1消除胰島素抵抗
由于9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胰島素抵抗,因此只有通過消除胰島素,讓P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充分發揮降血糖的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控制糖尿病。”胰島修復因子”是一種核酸類(CDN和RNA)的穩定劑,又稱為”葡萄糖耐受因子DSP”它能通過恢復人體代謝,修復胰島素受體結構,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數量。從而消除胰島素抵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