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癥心理案例分析
1、來訪者情況:柳某,女,二十一歲,某科技大學三年級學生。
她認為自已是個怪人,有個害羞的怪毛病兩年多來,從不多與人講話,與人講話時不敢直視,眼睛躲閃,像做了虧心事。一說話臉就發燒,低頭盯住腳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雞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發抖。她不愿與班上同學接觸,覺得別人討厭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怪人”。最怕接觸男生.即使在寢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現,也會不知所措。對老師也害怕,上課時,只有老師背對學生板書時才不緊張。只要老師面對學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更糟糕的是,現在在親友、鄰居面前說話也“不自然”了。由于這些毛病,極少去社交場所,很少與人接觸。后來她哭訴說,這個怪毛病嚴重影響了她各方面的發展:學習成績下降;交往失敗,同學們說她清高。
分折診斷:社交中的對人恐怖癥
3、施治方案:認知領悟療法,放松訓練法。
4、咨詢與治療:
首先,讓她回顧一下所經歷過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過程,以找出造成她現在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
第二次會見時,心理醫生先為她作了原因分析:
①你的內向、孤僻、膽小的性格特征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內在因素。
②父母對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輸的與男性交往的“羞恥感道德意識”,這對人際交往起著阻礙作用。
③少兒時,你父親發怒導致的恐懼反應和老師當眾的批評、挖苦所產生的羞辱反應在你的心靈深處留下了負性心理印痕。
④在與同學相處中感到“好心未得好報”,反被誤解,又由于心理防御機制的作用,這些挫折反應在潛意識中被轉換為對那位同學的壓抑的敵意和回避反應導致你產生了泛化心理現象。
在心理醫生分析的過程中,她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心理醫生的看法。
心理醫生給她提出了一些建議。一周后,柳某再次前來,這次是敲門聽見“請進”的聲音才進來的,顯然沒有了前次的那種慌張神色。她有些興奮地告訴心理醫生,那天咨詢后,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礙的信心;對障礙的原因又進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許多,好像“撥開了迷霧”;這幾天對自己過去的想法進行了反思,和同寢室同學接近了些。
對于她的思考、領悟以及行為上的進步,心理醫生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在對障礙原因進一步討論和對人際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導后,心理醫生為柳某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療計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