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黃芪提取物
類別:補益藥
拼音:HUANG QI
拉丁:Radix Astragali
別名:蜀脂、百本、王孫、百藥綿、綿黃耆、黃耆、箭芪、獨根
藥用部位:根
規格:10:1,黃芪多糖20%,50%
檢測方法:TLC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cm,直徑1~3.5cm。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并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栽培要點:選擇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
產地:內蒙古、山西、甘肅
采收加工:種后1~7年采收,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頭,除去須根及泥土,曬至六至七成干時按大小捆成把,曬干。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云:“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干。”《本草經集注》云:“*一出隴西、叨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折肌膚粗,新者亦甘溫補。又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可作膏帖。”《新修本草》云:“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采用。宜州、寧州者亦佳。”《本草圖經》云:“今河東、陜西州郡多有之。 根長二三尺已來,獨莖,或作叢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葉疏作羊齒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許。八月中采根用。”宋代《本草別說》云:“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本草蒙筌》云:“綿耆出山西沁借鑒綿上同,此品極佳。” 《藥物出產辨》云:“正芪產區分三處,一關東,二寧古塔,三卜奎。”當今黃芪藥材主產山西,內蒙古及東北地區。質量為佳。
性味歸經:微溫;甘;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大劑量120g);或入丸、散、膏。
禁忌:表實邪盛、濕阻氣滯、腸胃積滯、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者,均禁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