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遠紫砂壺鑒定拍賣請找18613064133李先生
清代早期,戰亂逐漸平息,社會經濟開始復蘇,紫砂工藝也漸入佳境,出現了一批紫砂匠師,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陳鳴遠。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初康熙、雍正年間人。
陳鳴遠出生紫砂世家,鐘愛紫砂制作,天資聰穎,謙虛好學,并結交了許多文人雅士,如宜興陳維崧,海鹽張柯仲,侗鄉汪文柏,海寧陳亦嬉、曹廉讓、楊中訥等著名文人墨客,與其交流書畫藝術。在文人朋友的幫助下,經過仔細研琢,陳鳴遠將傳統的書法、繪畫、雕刻等技巧運用到紫砂制作當中,使原本光素無華的器身增添了許多裝飾情趣。壺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蝶”之說。
陳鳴遠在紫砂壺體鐫刻詩銘提高了紫砂壺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開創了紫砂制作的新工藝,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陳鳴遠同時代人徐喈鳳(順治十五年進士),在康熙二十五年主修的《宜興縣志》中如此評價:“陳遠,工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君用)之間,而所制款識書法雅健,勝于徐、沈。故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可見,當時陳鳴遠年紀雖不大,卻已成就卓著聞名遐邇了。
陳鳴遠善做“花貨,傳世品有瓜形壺、蠶桑壺、梅樁壺等。此件清早期拼砂梅樁壺為陳鳴遠之作(如圖),為龔心釗舊藏,2010年秋季由中國著名拍賣公司拍出,現藏于蘇州古玩城。該壺以上佳紫泥塑造,細密潤澤,呈栗黃色,形制特殊,韻致古拙。樁壺紫砂泥胎,呈深栗色。壺身、流、把、蓋全部是用極富生態的殘梅樁、樹皮及纏枝組成,用堆花及貼飾手法作梅花,將泥漿層層堆積塑造成樹皮狀,栩栩如生。壺底刻陰文書款:“甲午三月望日為齋先生制”,“陳遠”及‘陳、遠’二字印款。壺作自然天趣,頗具內涵,是收藏界不可多得的佳品。收藏大家龔心釗曾為該梅樁壺度身定做囊匣,中有“陶冶性靈”“合肥龔氏瞻麓齋記”“龔心釗真賞印”的鈐印,并同附墨書題簽數件。此壺款識拓片出版于由上海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聯合主辦的《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一書
顧景舟與韓美林合作的紫砂提梁盤壺以1150萬元人民幣成交,
顧景舟制作的紫砂提璧組壺以1782.5萬元人民幣成交。
陳鳴遠南瓜壺拍賣 成交價 842萬港元
陳鳴遠制紫砂三足圓壺拍賣 成交價246萬
陳鳴遠制拼砂梅樁壺拍賣 成交價358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