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2011年10月14日,記者在上海閔行區虹梅南路一處工廠的頂樓,初次見到德昇堂的主人,一身中裝,蓄灰髯三寸,目光炯炯。為了躲個清靜,吳德昇把工作室安置在上海灘偏僻的一隅。復提起西泠印社春拍一事,德昇堂主已記不起來,而說起往事和琢玉之樂,他的記憶便被屋內繚繞的沉香吹醒了。
幼年學藝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吳德昇自言,他從小不是一個循規蹈矩之人。與同齡孩子相比有點不太“常規”。“小時候,我腦子里總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喜歡通過繪畫來表達,可以說我小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從繪畫中尋找樂趣的。”
小學四年級時,正值“文革”,社會上大搞“批林批孔”的運動。街道為了宣傳工作,到學校請老師幫忙。老師認為吳德昇畫畫不錯,就讓他臨摹一本關于孔子的小人書。一本一百多頁的書,是由吳德昇一個人完成的。因為這件事情,畢業時,當上海玉雕廠工業中學面向全市招生時,老師便推薦了吳德昇。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1961年出生在上海的吳德昇,祖籍是文化重鎮南通,是許多文化名人的故里,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皆出自南通。吳德昇認為,正是這種地域文化對他與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選擇學藝道路時,他的家人并沒有阻撓。家人對他興趣的支持,在少年吳德昇看來已經是莫大的鼓舞了。
才華初露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吳德昇入學時,玉雕廠工業中學一年級有2個班,每個班大約40多人,學生年齡都是10多歲。
當年的玉雕廠工業中學主要向社會輸送玉石雕刻、象牙雕刻等人才。當時上海有金屬一廠、金屬二廠,廠辦工業中學的學生就直接向工廠輸送。每個廠都有一個工業中學,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這種培養方法也造就了一批工藝美術方面的人才。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工業中學有一個培訓車間,供學生進行玉雕基礎訓練。吳德昇和同學從臨摹海派玉雕的畫稿開始入手。二年級時,逐漸由平面繪畫轉入立體造型,載體也由紙質變為玉石,開始接觸雕刻。雕塑和繪畫對形體理解程度的要求不一樣,“雕”和“塑”又不同,對造型的理解要更深刻,對雕刻者的空間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要求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