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少當代藝術家而言,不涉獵影像或多媒體方面的創作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藝術履歷黯淡無光。這在視覺主導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年輕藝術家中更是如此。然而,什么人在關注他們的工作?
香港巴塞爾推廣影像藝術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作為推廣當代影像藝術的重要舉措,上周結束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延續歐洲與北美的經驗,與香港藝術中心合作,首次推出“光映現場”專區。專區由北京策展人李振華策展,推出了41位藝術家的49件作品。
在展會開幕的第二日,北京藝術家黃然的裝置作品《Mute》(2014年)便以3萬美元的價格銷售給了一位亞洲藏家。4月,黃然憑《對榮耀的管理》入圍第67屆戛納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
在拍賣場上,今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推出的40余件當代影像“尤倫斯收藏”專題中的37件拍品,涉及了中國當代影像20年來的發展線索。據悉,32件拍品超過*高估價成交,宋冬的《印水》、王慶松的《跟我學》成交價均在百萬港元以上,成交額超過估價數倍乃至幾十倍的也不在少數。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但有分析指出,這并不意味著當代影像市場會成為市場下一個高地。對比前幾年的市場成交額,今年的當代影像的美好更多只體現在成交率方面,有限的買家群體和不成熟的收藏環境依舊會是牽制當代影像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收藏價格不夠下一輪創作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相對于普遍受歡迎的油畫、國畫等傳統介質的作品而言,裝置和影像作品在國內并沒有普遍地受到歡迎。李振華曾對媒體表示,“很難改變人們對于藝術作品物質化的看法。尤其在中國,主要的機構和收藏家們仍然只關注繪畫和雕塑。”
上海東延藝術品銷售中心以影像作品聞名的臺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曾告訴筆者,他的作品收藏價格有時還不夠開展下一輪創作的需要。與傳統介質的藝術作品相比,采用新媒體方式創作的影像作品較難得到收藏家的青睞,不僅被收藏的概率很小,成交價格往往也很低。
事實上,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有畫廊從業者表示,“歐美專門收藏影像藝術的藏家兩只手都數得過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