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銷瓷在中國藝術市場的未來走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因為外銷瓷作為中西融合的產物,包含的中國文化意味不算特別濃,其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趣味;而且外銷瓷的產量非常大,價位相對較低,算是瓷器收藏中的邊緣板塊。近幾年,隨著中外交流的頻繁,外銷瓷中的精品也慢慢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因為這一領域造假情況相對較低,往往新手會選擇從這個領域介入。整體而言,外銷瓷在慢慢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但不會形成明清瓷器的高價位和高追捧。”
在本屆古玩展上,來自臺灣的聚珍雅集古美術人氣頗高,主要帶來各個朝代的龍泉窯瓷器,“都是同一個窯口的出品”。其中兩個陳列著宋朝龍泉窯瓷器的展柜上方貼著“非賣品”,盡管只能過眼癮,但吸引了非常多的觀眾駐足觀賞。在其另一邊的對外銷售的元明清時期的瓷器,詢問率和成交量也頗高。
在上個月結束的蘇富比春拍上瓷雜板塊可謂出盡風頭,其中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七個專場總成交額逾9億港元。其中,明成化斗彩雞缸杯以2.81億港元成交,創下了中國瓷器新的世界拍賣紀錄。而在此之前,在瓷雜板塊也屢次刷新拍賣紀錄。在近年的瓷器拍賣市場上,動輒過億的成交紀錄,既讓人看到瓷器市場的利好發展,也讓人不禁懷疑,市場是否有過多的水分?翟建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在2011年之后,我感覺很多藏家和行家的心理都有點慌。因為2009年、2010年的市場攀升太高了,幾件粉彩都拍出了上億的價錢。好東西帶動中、下的藏品都在往上攀升,比如說拋光的碗之前很漂亮的就是大幾十萬,現在都已經到了200萬、300萬。2011年以后,市場走了下坡路,這種行情的波動是正常的,大行情一般在25年到30年內,都會有一個方向的轉位,現在那些中、下的東西跌了20%,大家都人心慌慌的,其實仔細分析,好東西都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化,這也是市場冷靜、平穩的表現。另外,瓷器的價錢不會有很大影響,我在行里40年了,眼看著官窯每年增值一點一點,就好像小人國爬樓梯一樣,炒作的成分少。”
倒掛的明清家具市場
剛剛收槌的中國嘉德2014春季拍賣會中,“器美神完—嘉木堂藏明式家具精品”帶來嘉木堂所藏二十九件(套)明式家具精品,全場成交率為89%,總成交額逾1.2億元,其中,晚明黃花梨高靠背南官帽椅成對以1667.5萬的成交價成為本場的*高拍品。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既開設中國古典家具專場的嘉德,交易情況一直被視為這一板塊的風向標,這次不俗的成交成績,讓更多的藏家把目光聚焦于明清家具板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