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商品經濟更發達,城市里有出售古玩玉器的古董店、集市,還有流動的商販。玉器收藏的人大增,已為不局限于帝王、仕宦、文人,一些商人、市民、工匠、僧侶甚至奴仆也都加入了收藏愛好者的行列,玉器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于是,一些商人找人仿做古玉,以假充真,在市場上出售,牟取暴利,偽古玉應運而生。明末收藏家高濂在《燕閑清賞箋·論古玉器》中記載:"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玦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從此,偽古玉一直在玉器收藏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清代玉器生產從中葉即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嘉慶十八年(1803)進入了鼎盛時期。乾隆皇帝愛玉成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致力于玉器的生產和收藏,因此乾隆朝收藏的玉器甚豐。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上萬件玉器,多半是乾隆時期收藏的,在臺北故宮博院和一些收藏家的藏品中,也有很大數量的玉器可能來自于清宮舊藏。
乾隆尤其喜愛"三代"古玉,親自組織收集,并鑒別定級,對其中佳品題詩詠贊,并命玉工將鐫刻在該件玉器上。在乾隆御題的約800首詠玉詩中,有60余首是詠周或漢代玉璧的。乾隆還命宮廷造辦處玉作仿制古玉,有的刻"乾隆年制"或"乾隆仿古"款識,有的則刻假款。據養心殿造辦處記載,他于乾隆八年(1743)一月二十七日命造辦處按《考古圖》所載玉辟邪二件、璊玉馬一件、玄玉驄一件、琥一件、仙人一件之尺寸、各仿做一件;同年十一月初七日,命在一件碧玉虎右腿里懷刻"十三",在木座上面刻隸字"宣和玉玩",底面刻篆字"伯時珍藏"。乾隆皇帝的愛玉、藏玉行為必然帶動全國上下的玉器收藏風氣。后來有名的琉璃廠古玩和廊房二條玉器街都是在乾隆年間形成的。
一些熱衷于玉器收藏的學者兼收藏家,還對所藏、所見或經手過的玉器進行研究,并著錄成書。其中最為優秀的是光緒十五年(1889)出版的吳大溦的《古玉圖考》,采用實物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古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還有瞿中溶的《亦載堂古玉圖錄》、端方的《陶齋古玉圖》、陳性的《玉紀》等。
聯系方式:
聯系人 :殷經理
聯系電話:135 2492 1195 Q Q:1978483969
征評郵箱:1978483969@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