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159 1535 8518 / 186 8042 8088 劉經理
專業安裝監控: 價格優惠 服務周到 專業技術團隊 專業工程師免費上門服務做方案, 為您公司以及個人做最專業的監控系統!
國內生產總值(GDP)、失業率、通貨膨脹以及貿易赤字等宏觀經濟統計數據,是經常用作宏觀分析的先行指標。一段時間以來,GDP甚至成了衡量經濟成敗的標準。現如今,跨國公司生產銷售的國際化、現代服務業的高速發展、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等現象,讓傳統的宏觀經濟數據不再能涵蓋經濟發展的全貌。近期,國際輿論針對大數據應用如何彌補這一漏洞展開熱議。在大數據時代,GDP等一系列傳統的經濟指標,真的已經“過時”了嗎?
1、傳統數據“漏掉”了什么?
2009年7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數據,各行業月平均工資都有不同程度上漲。不過,有網友卻稱自己的工資是“被增長”了。此后,“被增長”一詞開始用于個人體驗與宏觀經濟數據不符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不符呢?專家解釋稱,由于地區等結構性差異因素,很可能導致一些未被計入的情況。同時,平均數據也往往會忽略微觀層面的個人。
傳統宏觀統計數據的“不靠譜”還不僅僅出現在一國之內,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一些貿易數據的參考價值也大打折扣。舉例來說,每當一部iPhone從富士康下線長途跋涉銷往美國,美中貿易赤字大約就會增加200美元。而事實上,全球至少五個國家十幾家公司都在供應iPhone的配件,每部iPhone價值中僅有約10美元最終流入中國經濟中。
美國里弗特懷斯研究機構總裁扎卡里·卡拉貝爾在最近發表的《造成誤導的先行指標》一文中指出,常規的貿易統計數字沒有計算出中間階段所增添的價值,其對雙邊貿易關系的描繪是扭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