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胡子鯰(Clarias leather),俗稱埃及塘虱。系廣東省淡水養殖良種場于1981年11月從埃及引入。革胡子鯰的形態與我國南方產的胡子鯰相似,區別在于背鰭和臀鰭的基部更長,鰭條數目更多;頭背部有許多呈放射狀排列的骨質突起;胸鰭硬刺短而鈍,不刺手;鰓耙密集,數目高達52-90(胡鯰僅15-18,蟾胡子鯰為18-23);鼻須和頜須稍短,均不達胸鰭;體背及兩側蒼灰色,帶有不規則云狀斑塊,胸鰭部色白;自體重10克以上的個體所有鰭條邊緣均有淡紅線環繞。革胡子鯰具有個體大、生長快、肉質細嫩、易繁殖、適應性強、耐低氧、抗低溫能力較強等優點,飼養一年可重達2公斤,*大個體達10公斤以上,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養殖魚類,當前部分地區已開展家庭養魚。革胡子鯰的性成熟年齡約為10個月,繁殖季節為4-10月份。其產卵習性似鯉魚,而不同于本地的胡子鯰和蟾胡子鯰;并且親魚有吞食魚卵和仔魚的本能,故不能在產卵原塘孵化。此魚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養殖對象。因此,革胡子鯰是一種很有養殖前途的優良高產品種,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很好。現養殖范圍已擴大到我國大部分地區。
形態特征:革胡子鯰魚頭部扁平而堅硬,背面有許多骨質突起,呈放射狀態排列。眼睛小,上下頜及里骨上有許多絨毛狀的細齒,有角須4對,身體前半部呈圓筒形,后半部側扁,體表光滑無鱗,腹部為白色,背鰭、臀鰭特別延長止于尾鰭基部,尾鰭呈圓形扇,胸鰭短而圓,有益應急,具有防御和在陸地上支撐爬行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