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千余年來,她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喜悅,寄托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無窮的向往。它是歷代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過去在農村、廠礦、部隊、機關、學校都常有業余皮影戲社團組織,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國先民所發明的皮影戲又名“燈影子”,是利用幕影原理,將表演的影子與音樂伴湊和說唱配音聯合運用最早的一種視影藝術。國際電影史理論界公認,皮影戲藝術是后來發明電影的先導。在當代的電影藝術中,皮影技術還為動畫制作提供了一種新的便捷工藝手段,為美術片創出了新品種。從1958年*一部皮影美術片《豬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來部吸取皮影表現技法的美術片問世。
皮影戲在關中地域很為盛行。上演時,用一塊白紗布作屏幕(屏幕大小依據場地而定,根本像小電影的銀幕),支配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貼到屏幕上,燈光從面前打出,觀眾坐在絕對燈光方向觀看。皮影戲以秦腔為主,演唱者和支配者合作默契。扮演技術純熟的,關中人稱其為“把式”,一手拿兩個以至三個皮影,廝殺、對打,套路穩定,令人眼花綠亂。皮影戲的保守劇目有《游西湖》、《哪咤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陜西皮影戲來源于漢代以前!逗j栔裰υ~》中有首描寫皮影戲上演的詩:“張燈作戲調創新,顧囊彷徨知逼真;環佩姍姍連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漢武帝李夫人)這是皮影戲的低級階段,而壯盛期為唐代,皮影造型漂亮,扮演技術婦熟。當前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扮演。清末民初,西安有兩個班子,一個是渭北皮影社,一個是江東皮影社。1950年皮影老藝人謝德隆在政府的支撐下,在北小巷重新成立了“德慶皮影社”。
皮影戲自古就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工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內皮影藝人也曾奔赴前線陣地進行慰問演出。在抗日戰爭和土改時期,不少皮影藝人配合時局編演新戲,成為宣傳革命的輕騎!拔拿鞔蠓磩印睍r期,陜西皮影社遭到了培植。如今皮影戲又以新的姿勢,走向廣闊鄉村,成為官方藝苑中的奇葩。
(http://www.029cylp.com/chanpin/shanxiteselipin/pi%20%20%20%20ying/2013-03-26/77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