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里的領導力啟示蘇州emba
一部電影可以是一個非常生動的領導力故事。在我*喜歡的影片里,有些包含領導力的道理,有些本身就是*佳實踐,還有一些則告訴我們,何事不可為、何事不管用。蘇州emba我*喜歡的一部分電影如下:
《阿波羅13號》——(1995年出品,導演:朗•霍華德)。1970年,阿波羅13號飛船在飛向月球途中突然爆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NASA Mission Control)竭盡全力讓飛船上的三名宇航員安全返回地球。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團隊在重壓之下如何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吉姆•洛弗爾(湯姆•漢克斯飾)帶領一隊宇航員安然度過這次危機。*重要的幾句臺詞是:當地面控制中心有人發出“這恐怕是我們*大的慘敗”這種哀嘆時,控制中心總管(艾德•哈里斯飾)糾正了這種說法,還說:“請允許我表達不同的看法。這可能會是我們*大的勝利。”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杰作,講述了一場得以避免的悲劇。
《飛向未來》——(1988年出品,導演:佩尼•馬歇爾)。一個13歲的男孩許下心愿,想立刻“長大成人”。在魔法點化下,他馬上變成了一個30歲的男人(湯姆•漢克斯飾),但他的內心卻還是個孩子。他在一家玩具公司上班。有一天,他參加一個會議,公司經理們為一款新產品做了各種令人乏味的演示。就在決策小組準備批準生產這款產品時,漢克斯突然問道:“這東西有什么好玩的呢?”它隱含著一個商業啟示:讓大家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開會時不要所有人都陷入“集體迷思”(這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心理學家歐文•杰納斯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在決策小組中,小組成員容易異口同聲,*大限度地減少沖突,做出某種不切實際的集體決策,因為大家事前沒有對各種不同意見或觀點進行審慎的評估)。
《候選人》——(1972年出品,導演:邁克爾•里奇)。一位年輕的加州律師(羅伯特•雷德福飾)經人勸說,打算競選參議員。他在兩種理念中苦苦掙扎,不知何去何從:一種是堅持原則(代價就是輸掉競選),一種是影響、說服別人(但會被一些人視為“出賣人格”)。后來,他與自己的支持者日益疏遠,同時對自己的真實觀點變得含糊其辭。
《教父》——(1972年出品;第二部,1974年出品;第三部 1990年出品,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這個三部曲有違道義之處在于把犯罪集團成員描繪成了忠于家庭的人。維托•科萊奧內在發號施令時采用了一種管理方法。他與組織成員建立了一種父子般的關系。桑尼•科萊奧內掌權時,他堅持采用了一種會帶來徹底毀滅的、非贏即輸的斗爭手段,而他自己總是實權在握的一方。他把內部關系建立在赤裸裸的暴力和控制基礎上。到了邁克爾•科萊奧內上臺時,他努力成為一個合法商人。他創造了全新的市場結構,在全球發展業務,還像一家跨國公司一樣運作,*終改變了經營方式。他多線出擊,建立合作關系。在致力于完成一些任務時,他也失去了一些重要關系。可以說桑尼和邁克爾為了獲得權力付出了可怕的代價。
《成事在人》——(2009年出品,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為南非新當選的總統,納爾遜•曼德拉運用精妙細膩的領導方式,讓黑人和白人之間實現了種族和平相處。影片中,南非英式橄欖球跳羚隊隊長弗朗索瓦•皮納爾(一開始他是主張種族隔離的代表人物)在曼德拉勸說下,帶領他那些起初不情不愿的隊友經歷了一次洗心革面,讓他們主動成為種族和解中的領導者——并一路打入世界杯*終奪冠。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影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