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一座內陸經濟中心城市,擁有全國八大鐵路樞紐之一,是中國干線公路網中*大的節點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然而,要想完美的發揮其在中國西部的門戶作用,讓西北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西部大發展,西安需要一個載體—國際港務區。于是,一個不沿江、不沿海的“旱碼頭”—國際內陸港便應運而生。
就是這樣一個無水港,開港五年來,依托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公路港三大支撐平臺,形成了功能疊加的國際陸港口岸服務平臺,將不沿邊、不沿海的西安帶入了具有口岸服務功能的陸港時代。同時,也建立起了西安與上海、天津、青島、連云港等沿海港口大物流、大交通、大協作的互動平臺,架起了與世界通江達海、貿易往來的橋梁。伴隨著與沿海、沿邊各類口岸的深度合作,內陸企業夢寐以求的“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夢想變成現實。
物流貿易的大通關,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而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大通關”,因為擁有了西安綜合保稅區,賦予了西安前所未有的口岸服務功能;因為擁有了國家布局的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促進貨物運輸由散貨和零擔運輸向現代化、標準化的集裝箱運輸過渡,為實現“海鐵聯運”提供了可靠保障;因為擁有西安公路港,有效整合區域交通管理、公路貨運、物流分撥、信息發布等功能,提升公路交通的信息化水平。三大核心平臺共同組成強大物流、口岸服務和產業功能,進一步夯實了國際陸港實現進出口貨物公、鐵、海多式聯運的基礎,很好地詮釋了國際內陸港“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運營模式。為發展國際國內貿易和現代服務業構建起基礎平臺,建立了西安的“大通關”模式,是實現“萬國通商”的重要基礎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