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規劃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調控為保障,以政策為引導,科技驅動,應用生態系統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工模擬本地區的頂極生態系統,選擇多種在生態上和經濟上都有優勢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態農藝流程,按食物鏈關系和其他生態關系將這些物種的裁培、飼養和養殖組成一條條生產線,并將這些生產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多層次地配置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去,使之既獲得持續*大(或*優)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又獲得一個良好的、協調的生態系統。
華南地區幾種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的選定和組配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核心。在安排一個地區的生態農業模式時,首先應進行整體布圖、合理分區、順應農業結構的自然環境梯度和城鄉、經濟、人口梯度,按城郊、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選擇相應的模式,并進行有機組合。下面是華南地區幾種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供在進行生態農業規劃和建設時參考。
1、基塘系統模式
2、高畦洼溝系統模式
3、農田復種輪作模式
4、林(果)農模式
5、農牧沼氣(食用菌)模式
6、庭院經濟模式
7 、山地立體開發模式
生態農業規劃的原則
規劃必須把長遠利益與近期設想統一起來,把種植業、養殖業、工商業和農田、村鎮、能源等項建設密切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經濟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因此,進行生態農業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農業生態系統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系統,制定規劃時要以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為指導,用系統、整體觀念,進行全面規劃,做好總體布局。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協調農業內外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長。
2、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原則。對資源不僅要合理利用,還要積極的保護,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只有這樣,方不致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消耗超過資源再生速度,使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3、因地制宜的原則。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地域差異性,各地區的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和配套技術,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須根據當地具體生態環境特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擇農民群眾關心、見效快的項目。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制定規劃,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類型和模式。
4、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的原則。根據生態學原理合理設計食物鏈,利用農業有機物質,包括“廢棄物”(指死體、殘體、排泄物)等實行多次利用、多級得益、循環利用和深加工等。
5、擴大綠色植被原則。綠色植物是轉化太陽能,實現*一性生產的重要機器,是保護生態環境*重要的措施,應充分考慮將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綠化起來。
6、多業結合、集約經營原則。生態農業必須是多業結合,包括農業內部的橫向聯系和農業外部的橫向聯系,實行集約經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7、實現“三大效益”原則。生態農業建設措施必須達到生態上適宜,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有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機院(http://www.reportway.org/zhongjiyuan/)生態農業規劃的編制方法和步驟
(一)前期工作
是規劃工作的起步階段,為規劃工作做好物質、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立一個由政府領導人掛帥,由試點承擔單位會同農業、環保、林業、規劃、能源、水利、鄉鎮企業等部門組成的規劃領導小組;
2、建立一支有權威的、知識結構合理的多學科的有開拓精神和熱心此項工作的規劃工作隊伍;
3、搞好規劃人員培訓,特別是技術方法的培訓;
4、籌措資金,建立保障系統;
5、編制規劃工作框圖和網絡圖。
生態農業規劃的實施
生態農業規劃是根據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科技和生態的歷史發展情況,和現階段的特點,應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的原理及現代研究手段,探求區域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方式,并人工模擬區域的頂極生態系統,以達到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目的。因此,規劃實施是編制生態農業規劃的*終目的和關鍵所在,它包括:
1、把規劃文本交付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或當地人民政府審查通過,形成決議,作出決議后,交由當地政府執行組織實施,把任務落實到各職能機構中去。
2、成立規劃實施指導領導小組和實施工作小組。
3、認真制訂實施計劃。按現有的財力、物力和技術條件編制年度實施計劃,本著邊規劃,邊建設,邊受益的原則,由近及遠,由簡到繁,逐漸落實規劃的目標。同時,年度實施計劃還應該做得細致、具體,形成年度預算。 |
 |
|